草牧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条战略途径。草牧业包含了饲草产业、草食畜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全部内涵,突出草业与牧业的并重关系,改变了草业是农业和畜牧业的附属观念。预期到2020年我国商品草产能将达到1000万吨,商品苜蓿干草200万吨,基本满足国内生产4100万吨牛奶的任务。这是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教授在2015年8月18日“2015中国牧草技术交流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上提出的观点。
草牧业的内涵
“草牧业”一词,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先正式提出来的,文件在论及农业结构调整时明确指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的协调发展”。
我国对有关草畜的草业有多种表述,如草地畜牧业、饲草业、秸秆畜牧业等,这些表述都没有明确反映草与牧之间的并重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就认为,草是农业的副产品和畜牧业的附属品。“草牧业”的提出,加速了对草农关系、草畜关系的重新认识,它直接表明草业和牧业协同并进的关系和同等重要地位,同时强调了“草业先行、草畜并重”的产业关系。草牧业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了饲草产业、草食畜牧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保护的多重内容,同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
2015年农业部在“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了一系列发展饲草料生产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甜高粱等种植;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保障苜蓿等优质饲草料供给;在南方草山草坡实施节水高效人工种草,推广冬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在农区、牧区、农垦区以及 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实施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在玉米、小麦种植带,推广青贮、黄贮和微贮;在东北黑土区和雁北、陕北、甘肃等农牧交错带开展粮改饲,草食畜牧业发展试点;同时加快草种保育“扩繁推”一体化进程,突出发挥了草业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畜牧业发展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和协同作用。
草产业的未来5年发展
未来五年是草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牧业的5年发展,草业也将协同并进,呈现如下趋势:
**,饲草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各类商品草产能800万吨,未来5年预计要达到1000万吨;其中国内奶牛市场对商品苜蓿干草的需求量为400万吨。这样就可以基本满足我国到2020年生产4100万吨牛奶对优质苜蓿的需求。在这400万吨优质苜蓿需求中,至少国内自产200万吨,约合32亿人民币的贸易额。国内草业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也将大大提高。除过苜蓿,还有800万吨其他种类的商品牧草和饲料作物,以满足1200万吨牛羊肉及其它草食畜禽生产的需要求。
第二,商品草质量标准和国际进一步接轨
2012年草协会曾经对40家企业进行过一次苜蓿草产品质量抽检评选活动,约20%达到美国一级以上苜蓿草质量标准。随着奶牛等畜禽产业越来越关注草产品的质量品质,在未来5年,国内苜蓿商品干草将有50%以上质量可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未来还要出台一批强制性的质量标准制定提出一批团体性的质量标准,水平高于国家标准,率先在优质企业实行。另外还会建立具有公正权威的质量检测服务平台,全体行业诚信和品牌意识会进一步加强。
第三,草种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繁育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