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马铃薯作为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近几年播种面积持续增加,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马铃薯的机械化水平远远低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水平,2011年全国马铃薯耕整地、播种和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分别只有48、19.6和17.7.为系统研讨马铃薯种植、施肥、植保、收获等关键环节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问题,加快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于4月24日25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马铃薯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座谈会,邀请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有关专家和农机技术人员就马铃薯产业、种植、植保、机具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 据统计,2011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8100多万亩,产量8800万吨左右,但全国马铃薯机械化程度仍然偏低,机械化程度不超过30,尤其是马铃薯机械化植保和节水灌溉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的70相比差距甚远。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马铃薯机械化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北方一季作区机械化程度较高,耕整地基本实现机械化,马铃薯的播种、中耕施肥、喷药、除秧收获机械化程度也可达到80左右,其他三个区域马铃薯机械化基本是空白,仍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从全国整体情况看,由于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广,农艺标准不一、种植规模小、产量差距大、产品品质不齐,马铃薯产区机械化发展很不平衡,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相差较大,马铃薯种植和收获仍是亟待突破的薄弱环节。 专家介绍,马铃薯不同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禾谷类作物田间需要的机械少,一般只需要播种、打药、收获3种机械,而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通常需要切种、播种、中耕、打药、杀秧、收获6种机械。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广,各地气候、地理条件,栽培季节和耕作方式差异较大,需要的机械大小不同,需求种类多。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的马铃薯栽培体系,全国马铃薯栽培模式多达100多种,根据地域和耕作方式生产特点分为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由于地理、气候、土地等因素限制,对田间种植机械的要求也不同。实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种薯的选育、种植、中耕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按照种植区域、种植品种、种植模式以及当地自然经济条件,汇集马铃薯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和机械化专家,共同研究解决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问题,探索不同条件下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金黎平研究员认为,目前我国75马铃薯种植在山区和坡地,特别需要小型机械。但目前小型机械缺乏,大型机械则依赖进口。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针对施肥种植机、打秧机、收获机及其配套技术示范,在不同区域的试验站进行马铃薯施肥种植机、收获机和打秧机性能测试,并配套农艺技术建立示范区,进一步提升农机农艺融合的程度。 我国作为世界马铃薯生产**大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滞后严重制约着生产效益的提高。因此,积极发展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配套的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机械化技术,对推动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要求各地要围绕影响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技术难点问题,加强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通过国家科技支撑、农业行业科技等项目,开展重点机具装备、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联合攻关,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系列产品,提高马铃薯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和马铃薯主产区农机农艺方面的领导和专家5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代表还讨论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