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杨敏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本文从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新时期农业机械化成为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农业机械化亟待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充分论证了农业机械化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及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本期刊登文章的前两部分,剩余部分将在下期刊出。

资料图 2015年12月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2015年粮食产量的公告》: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2143.5万吨,比2014年粮食产量增加了1440.8万吨,增长2.4%,实现了粮食生产史上难得的十二连增。特别是近三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450公斤,达到历史*高水平。但在国内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进口数量、社会库存量均在增长,2014年进口粮食共1.04亿吨,2015年该数据有可能达到1.05亿-1.2亿吨,种类几乎覆盖所有农产品。 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供给极为充分,但为何还要大量进口?据测算,2015年1-9月份国内小麦、玉米、大米的平均价格比进口到岸完税价分别高出36.6%、50.6%、41.6%。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稻谷、小麦*低收购价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但随着内部条件的变化,国内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严重背离,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国际竞争力面临新挑战。 一、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是**位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国与国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和获得竞争优势能力方面的竞争。为解释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波特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的100多个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后,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农用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科学技术、信息、资金、管理等。除自然资源条件外,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状况有很大不同,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凭体力和经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和手工工具,还辅之以畜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重要作用。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相比,几十倍、上百倍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农业生产要素状况不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也不同。农产品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物品,既有刚性需求,又有弹性需求。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结构都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注意国际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变化,在国际分工中做出*佳选择,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可以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二是农业经营规模大小,适度的农业经营规模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对于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农产品成本的降低、农业经营主体驾驭市场的能力都有影响,从而影响到一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对提高本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有很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本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得竞争优势创造环境条件;二是保护国家和农民利益。 二、新时期农业机械化成为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根据前述分析,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竞争能力和竞争环境两大方面。根据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以及任何过程如果有多种矛盾存在时,必须着重于抓住主要矛盾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可以得出农业生产要素状况是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根本原因的结论。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农业机械化与农产品生产成本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国内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价格比进口到岸完税价还要高,甚至于,某些农产品的到岸价格比国内生产成本还要低,进而导致我国主要农产品丧失市场竞争力?根据《2015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比较分析2014年中国和美国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棉花六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发现,我国亩均生产成本、每50公斤生产成本、亩均劳动力成本及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比等均高于美国。其中,在亩均生产成本中,小麦和棉花均是美国的3倍多;在每50公斤的生产成本中,玉米和大豆是美国的2倍多;亩均劳动成本中,稻谷和花生是美国的7倍,大豆是美国的10倍,玉米和小麦分别是美国的17和18倍,棉花更是高达31倍;在劳动力成本占比中,美国六大农产品均在10%以下,玉米和大豆更是在5%以下,我国除小麦和大豆在40%以下,其余农产品都在40%以上,花生和棉花更是分别高达50.47%和61.81%。可见,劳动成本过高是导致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的主要因素。 2004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但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且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近年来,农资价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都持续上涨,特别是人工成本上涨迅速,农忙季节一天100多元都请不到人,一些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难以承受。从种植收入看,比较效益偏低并呈下降趋势。据实地调查,山东、河南等多数地方,一亩粮食的纯收益只有100多元。根据《2015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4年全国小麦、水稻、玉米单位面积产值、成本、利润分别为1193.35元/亩、1068.57元/亩和124.78元/亩,粮食生产效益连年快速下降,极大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特别是劳动成本普遍偏高,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国大宗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活劳动投入较多所致。美国大宗农作物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并且已经进入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阶段。而我国大宗农作物很多环节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水稻种植和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仅为39.6%和56.7%;马铃薯、油菜的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花生收获机械化水平均不到30%;棉花采摘机械化水平仅为15.2%;小麦虽然在耕、种、收环节上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但仍然存在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认为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是区别各种经济时代的根本标志。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视为农业领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点,农业机械是引发这场革命的关键要素,从而也是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阐述的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弱小的、农业生产率很低的农业,改造成运用现代生产要素的、具有高生产率的现代农业。也说明生产要素状况是核心问题,而农业机械是现代生产要素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因素。日本的早见雄次郎和美国的弗农拉坦对1880年至1960年间美国农业发展的合作研究成果,得出80年间农业机械化在美国农业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在70%以上的结论,从而证明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农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因为这80年,正是美国农业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转变的80年。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基于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从实证方面证明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关键因素。 作者跟踪世界上20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并对比分析,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农业大国,都是农业强国。表现在这些国家的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5%,单位面积拥有的拖拉机数量较多,农业劳动生产率都在2万美元以上,高的已达6万多美元,农业劳动生产率多数比人均GNP值还高,或者相近。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显示出明显的强势地位。而还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农业大国,农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农业从业人员过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多在30%以上;单位面积拥有的拖拉机数量较少,中国是1888台;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除中国外,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都不到3000美元,中国2014年为4128.30美元,而且比人均GNP低很多。这些国家占用和耗费的农业资源很多,但投入产出效果低。从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及单位面积拥有的拖拉机数量看,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的很低的。可见,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能力。 我国2000年以来,随着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单产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显着提升,2014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是2000年的6倍多。因此,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阶段,要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大农业机械要素投入,减少人力劳动要素投入,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态环境及品质安全 我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是付出巨大代价的,可持续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要素配置方面仍十分脆弱。特别是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用水方面,我国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比世界先进水平低0.2个百分点,粮食主产区实际用水量普遍超过水资源可持续的利用量;在化肥利用方面,我国的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6%,然而化肥用量占世界的31%,使用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造成的污染成本超过了增产的收益;在农药利用方面,每年农药用量约为180万吨,利用率却不到30%,单位面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在塑料薄膜使用方面,每年使用约为240万吨,但能回收的不到140万吨。我国粮食增产基本还是走要素投入的老路,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同时,我国在田间管理、产后处理等方面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水田施肥机械缺乏,田间植保大多还是采用简易背负式植保机械;机电灌溉、机械植保水平仅为40%,机械深施化肥水平也仅为20%;粮食产后烘干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机械烘干水平仅为15%,大部分粮食产地处理仍然采用自然晾晒方式。由于机械化水平不高、机械有效供给不足,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直接导致农田土壤、水源、面源和农作物受到污染。粮食收获后采取自然晾晒、烘干不及时引发的污染、霉变,不仅造成粮食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粮食品质安全。 2015年7月1日我国正式通过并实施的《国家安全法》明确提出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机械化生产方式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现代农业机械已不仅仅是替代人畜力、减轻劳动强度的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种植意愿,影响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影响现代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影响现代农业组织化、社会化进程,影响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而影响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