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小满已过,小麦渐黄,收割在即。5月24日至26日,在河南封丘县,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接受了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的小麦现场测产。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跃进向我们介绍了测产结果:项目示范的减肥增效技术产品在河南省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轮作方式上效果明显。
据悉,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项目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河南省土壤肥料站和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担,以提升河南粮食生产养分利用效率、土壤地力和综合效益为目标。
为什么是河南?
河南是黄淮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粮食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受南北气候土壤条件和黄河水资源分布影响,豫北、豫中、豫南、豫东等地区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粮食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豆类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河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小麦和玉米分居全国首位和第三位,河南小麦产量2016年为3466万吨,占全国小麦产量的26.9%,居全国首位。
另外,豫南和豫东等地区形成稻谷和豆类特色种植区。吴跃进表示:当前,河南粮食生产形成了以小麦为基础,小麦玉米、小麦水稻、小麦大豆等轮作的生产模式。
河南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制定《河南省粮食安全市长县长责任制考核办法》,明确对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等内容进行考核,并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作为量化指标,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肥料投入是提高和稳定河南粮食产量的关键保障。
在粮食生产中,肥料投入对粮食产量具有40%~50%的贡献率,提高和稳定粮食产量依赖肥料投入。吴跃进指出,河南化肥施用量2016年为715万吨,占全国化肥施用总量的11.9%,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河南粮食总产量始终位于全国前列,2016年粮食总产量5947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7%,居全国第二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肥料投入。吴跃进说。
然而,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河南省与我国很多省份一样,在粮食生产中普遍存在化肥施用量偏高、肥料利用率偏低、秸秆还田效果较差的问题,共同构成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提升河南粮食生产养分利用效率、土壤地力和综合效益,2017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
吴跃进介绍,项目围绕河南省潮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三种主要土壤类型,以及小麦玉米、小麦水稻、小麦大豆等主要轮作模式,针对化肥施用量、施肥方法和秸秆还田措施等关键问题,推广环境友好的高效化肥和有机肥、秸秆转化促腐以及科学施肥技术等产品和技术,实现粮食生产减肥增效、培肥地力、藏粮于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
调绿生产方式
在项目实施之前,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林先贵等人在中科院封丘试验站,开展了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的化肥有机替代长期定位试验。林先贵介绍道,通过连续6年施用菇渣、玉米、小麦秸秆等,与只施化肥的对照田块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8%,化肥减半后小麦产量比对照田分别增产20%和11%以上。
他说:长期开展农田有机物料投入对减少化肥投入、培肥地力、粮食增产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研究也为秸秆还田、有机无机配合等农业措施在粮食生产的长期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5月25日至26日,验收专家组分别对封丘、永城和信阳核心示范区的小麦进行了现场测产、核算。验收专家组认为,通过施用新型肥料、增加秸秆还田等,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或稳定粮食产量,实现了节本增效、培肥地力、藏粮于地,调绿农业生产方式。
在小麦玉米轮作核心示范区封丘县黄陵镇,千余亩小麦已黄熟。专家组围绕不同施肥处理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小麦品种徐麦35在控失肥示范田平均亩产412公斤、在有机肥配合无机肥示范田平均亩产444公斤,在绿聚能复合肥示范田平均亩产404公斤,分别较习惯施肥田块增产39公斤、73公斤、33公斤。
在小麦大豆轮作核心示范区永城市双桥镇,优质强筋小麦郑麦7698在控失肥、绿聚能和有机无机肥均减氮10%的施肥条件下,相比习惯施肥分别增产36公斤、76公斤、45公斤。
吴跃进指出,我国大部分农民在进行农业种植的时候存在施肥随意、用肥量大等问题,选肥随大流,施肥凭感觉的施肥方式有待改善。在项目示范区,封丘县黄陵镇庄呼村农民赵振强的5亩多地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良施肥方法,化肥亩施用量从100多斤减少至60多斤,小麦长势却更加旺盛。
着眼长远效益
为期3天的测产观摩会集合了来自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河南省项目相关市区县土壤肥料站和河南心连心、江苏中东等化肥企业代表参加,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科院、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组成第三方评估组。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主任吴四发介绍,目前,中科院在河南省成果转移转化成果有数十项,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近期和长期问题开展。
他认为,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项目集中了中科院控失肥、有机肥替代等核心技术成果,项目既着眼当下粮食生产减肥不减产,又考虑未来地力提升,意义深远。
吴跃进告知,根据项目目标,通过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加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实施,将推广新型化肥和减肥增效新技术面积3000万亩,带动农民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收益5~10元/亩,累计增加社会效益1.5亿~3亿元。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研究员葛树春说:通过粮食作物减肥增效,河南不仅实现粮满仓钱满囤,还将唱出农业绿色发展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