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往年三夏,工人陆续请假回家收种,*愁找不到工人,致使企业被迫停产一般在20天,有时候拖延交货还被上端客户罚交违约金。今年真好,工人家中的夏收夏插都被农机包了,企业一天未停,农机化快速发展帮了我们企业的大忙啊。日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宝俊包装有限公司老板宣姝存高兴地说。农机化提速缓解用工矛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宿豫区推进城市化进程、破解用工难的重要抓手。宿豫区委书记曹秀明如是说。今年以来,民工荒不仅出现在珠三角等沿海一带,苏中、苏北等劳务输出城市也加入了抢人行列,尤其农业收种旺季更为明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化在缓解用工矛盾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宿豫区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劳动力转移状况、农机化技术成熟程度和经济效益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选择适宜的农机化发展项目、适用的技术和机具,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据宿豫区农机局局长潘雷介绍,2009年以来,宿豫区先后推广了机械收获技术、机械插秧技术、节水喷灌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在全国、全省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2010年,该区耕整机、小型秸秆还田机的成功开发,小型农机产品在苏北又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农机产业集群已初显雏形。大力扶持全职保姆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又有新问题摆在宿豫区面前,本来每年可盈利几万元的农机具,呈现出吃不饱,相互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区坚持自发、自愿、自主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发展原则,按照指导不决策、服务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工作要求,全力发展农机合作社,做到积极引导,热情服务,优先扶持,真正做成农田的种、管、收全职保姆,让农民种田不下田。目前,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40多家,并出现了惠民农机合作社等拥有几十台大型农机的专业合作社。陆集镇为众农机合作社目前拥有农机固定资产160万元,社员9人,在全区率先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由于合作社良好的服务、规模化的作业、坚持让利于农民的原则,吸引广大农户纷纷向合作社靠拢,目前服务范围已辐射到周边3个镇12个村,服务农户达600多户。农机合作社还通过土地承包、土地托管等保姆式服务,解除了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各乡镇农机专业合作社还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机械化种养项目,吸纳4000多名劳动力就业。着力促成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今年水稻插秧对陆集镇虎山村农民张成一家来说轻松了许多。他只申请调换了一天班,联系了插秧机,老父亲帮他提前到田里放了水。今年他家3亩水稻,花了300元租了一台插秧机,几十分钟就完事了,没耽误上班。张成高兴地说,过去插秧可费事了,先是拔秧苗,然后是运到田里,再散秧、放线,*后再一株一株栽秧。这样一来四五天的水中辛苦劳作,人都累得好像打仗一样。厂里上班的事还要请假,老板还特别不高兴,因为这期间往往也是工厂*忙碌的时候。如果赶上蚂蝗多的年份,那就更别提了,说心惊胆战一点不过分。现在有了农机合作社,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打工赚钱了。机械化作业使劳动力成本得到了节约,让农民们将更多的时间用到了第二、第三产业上。陆集镇镇长陆振算了一笔账,像张成家3亩地一季花费农机租用费500多元,20天时间他们夫妻俩上班赚到工资3000多元,除去租用费多赚了2500元,还保持了上班的延续性。同时,实行机械流程作业后,秸秆可以直接用于还田作肥,克服了过去焚烧秸秆的习惯,保护了生态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宿豫区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4万台,联合收割机2500台,插秧机1700台,配套农机具5.5万台套,农机总动力63万kW,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年减少粮食遗撒1.1万吨以上,年节约劳动力工日320万个,促成5.5万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全区无一企业因三夏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