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机械产业网
我的会员中心
首页 > 资讯 >市场分析
浅析国内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013年08月12日 14:36 绿州论坛   作者:戴

  一、现代种业的地位和内涵
  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实现众业的现代化。所以,种业的现代化是值得比较关注的问题。
  就种业现代化本身来讲,现代种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质创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和种子营销。与种业发展并行的还有种业研发队伍的管理、种业科研的立项管理、品种的市场准入管理、种子企业运营管理和种子市场管理。所以管理体系和种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二、中国种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种业的现代化包括种业全产业链的每一环节的现代化,也包括每一个管理环节的现代化。中国种业的现代化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实施产学研用的有机合作,逐步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模式。真正全面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和逐步落实,不能操之过急,也不应片面理解,更不能停顿、观望。产业链内的每一个体、每一团队包括科技人员、企业家和管理者,必须定准位、站好队、有目标、有干劲。当前正是关键时期,是中国种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中国种业而奋斗。
  三、学习和创新是中国种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种业发展所需的一切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都是开放的透明的,关键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当好学生。除了学习先进之外,还要创新。没有自己的创新,也就永远落后。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必须贯穿于种业的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滞后都会影响种业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同步推进
  没有现代化的管理,也不会有现代种业。涉及种业的各个管理部门、各个层级的管理体系,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思维和观念,必须了解和掌握种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结合中国的实际,创新管理,推动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是**位的,科技创新是第二位的,前者是生产关系,后者是生产力。当前主要矛盾是前者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后者的发展,急需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推动种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所以科技创新不应坐等体制和机制改革;而应利用现有一切可能迎难而上。
  五、扶植重点和薄弱环节
  在种子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科技创新之中,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就研究基础和资金投入而言,中、下游相对薄弱和滞后;就重要性而言,上、中游更为重要。上、中游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更难学、更难办。对种业的支持或扶植,既要找准薄弱环节,更要抓住难点和关键。
  六、关于主体的讨论
  企业是种业的主体,这没有疑问,企业是经营的主体,更无疑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这要具体分析。当前对于利润丰厚、易于掌控的杂交品种,企业乐于成为创新的主体;对于自交作物以及无性繁殖作物,企业尚无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即使是对于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企业何时成为主体也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企业尽快成为创新的主体。
  对企业的扶植政策要有原则、有重点、有布局、有导向。原则是以企业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财政和政策扶植为辅;重点是扶植育、繁、推一体化、管理完善、遵纪守法、业绩突出的大型种子企业;布局是兼顾各主产区和经营各主要作物企业的合理分布;导向是引导企业实行联合、合并、兼并重组、跨行业投资、融资,做大做强。
  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种业发展
  对具有创新优势的大专院校,要充分发挥其现有的优势以保持我国种业的竞争力和对现时农业生产的支撑力,并逐步引导其向种业上游转移,发挥其创造力。
  对各级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开展的种业研究和开发工作,*好是结合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同步进行调整和安排。在过渡期内,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实现转向升级、撤并转制或人员分流等有利于种业发展的举措。
  总之,不能损伤种业发展的元气,不能迟滞种业改革的步伐,有利于现代种业的健康发展。
  八、当前关注的几个重点
  1、种业科技创新中,难度*大的是种质创新。
  包括原始创新,也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或是引进再创新,都具有偶然性,且历时较长。
  现代育种技术已经开始进入我国的育种团队。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大大缩短种质创新的进程。
  关键是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传统育种家和掌握现代技术者的合作;是培育出同时掌握两种技术的新一代育种者。
  2、种业科技创新的另一个关键是规模化、工程化。
  规模化和工程化与效率和效益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很难做到;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目前也还没做到。这是我国与跨国公司另一大的差距,要加快步伐,迎头赶上。这也是企业要成为主体的理由,企业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没有资格成为主体。
  3、第三个关键是种质资源、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保护。
  这是观念的创新或者转变。首先是观念的落后,其次是管理的不到位,两者都与体制和机制落后有关。加快这方面的转变和推进,是十分急迫的任务。
  4、第四个关键是产学研的联合和合作。
  在企业成为种业创新主体之前的过渡期内,联合、合作是保障民族种业总体竞争力必然的选择,也是构建中国现代种业新格局的必由之路。企业将由此而逐渐成长壮大;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也将由此而转型。不如此,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将成长缓慢;不如此,民族种业将丧失竞争力。
  5、第五个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引进。
  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对现代种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更为突出。必须加快培养和引进新的管理人才,用新的管理观念和新的管理举措来主导中国的种业。
客服中心
服务热线:
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
在线客服:
    网站客服:
手机版
(c)淄博致通网络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040号

   鲁ICP备1503190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