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在*近成都举行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学术研讨会上,我省理论界涉农方面的专家对粮食安全的主题进行了集中关注,形成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和政策主张。话题范围虽然涵盖全国,但对于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的四川,各级领导不能不认真加以思考
挑战:粮食供需的低水平均衡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从国家公布的数据上看,我国粮食供需保持基本平衡。但是,应当看到:我国的粮食供需均衡是脆弱的、低水平的均衡,随时都可能出现不平衡,甚至发生粮食危机。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问题信号
农村土地的非农化倾向
土地的长期计划征用体制,导致农村土地特别是城市近郊农地土地非农化流出现象比较突出,而土地收益村级集体和农民所得甚少。还有大量耕地因为以租代征改变农业用途甚至硬化而退出粮食与农业生产领域。为了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在不少地方实施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制度,但这更多的是解决城市土地饥渴问题的新水源地。继续推行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有利于解决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的旺盛需求,但必须改变具体的制度设计,*大限度地防止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隐患。此外,由于农村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导致了部分地方的农村中低产田撂荒和粗放耕种,实际可用耕地面积逐步减少。
耕地的非粮化倾向
当前农业现代化过程伴随两个敏感问题:一是一些基层政府热衷于以土地招商引资的现象较为突出,从而引发农地、农民的边缘化,二是一些城市工商资本长期租赁农地,发展设施农业,但有的企图以打擦边球的方式牟取利益。目前,农村生产性龙头企业中,只有7的比例在从事与粮食生产相关的生产活动。
粮食生产者的净流出倾向
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严重影响种粮农民收入增加,导致农民用脚投票、举家外迁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以青壮年为主的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使农村出现农民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弱质化;另一方面,一些工商资本涌入农村在事实上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农民的主动或被动退出农业生产。
思路提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粮食安全观应该是:既着眼国际,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又立足国内,树立多元保障、综合安全。
粮食安全保障的原则一是适度地保障、*公平地保障、可持续地保障、质量优化的保障。重要的是形成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要储粮于市、储粮于土、储粮于仓。由于粮食安全的公共品特点,要注意维持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粮农与非粮农的利益平衡。二是应推进专业化、高效化的保障。三是充分重视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现阶段我国面对的粮食安全危机不完全是供给不足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突发事件冲击造成供应系统破坏、需求暴涨、价格暴涨带来的危机。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快速互联,在我国不健全的农产品供-产-销链条间的反馈震荡,更加剧了突发安全危机的破坏作用。
应对:优化结构强化激励
总体目标
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种粮收益,完善流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
应对之策
对策1:加大政策与投入支持力度,切实提高种粮比较收益。首先,要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促进资源向农村流动,利益向农民倾斜,探索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硬性约束机制。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承诺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财政增量支出至少70用于农村。同时,应当允许农产品价格逐步合理上升,让农民多产粮不吃亏。从长远来看,应建立一种双联动的价格形成机制,即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城乡低保水平形成联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
对策2:调整补贴机制,提高种粮积极性。目前,国家补贴中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政策较为公正、透明,但其他补贴大多数针对的是龙头企业,而有些企业和业主进入农业的目的和动机不是很纯,一旦有风险则将会率先出逃。因此,在发展农业过程中,要把粮食直补的对象真正锁定在种粮大户上,合理运用补贴政策尊重、引导、激励、支持种粮大户发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此外,应当明确在粮食供给上以专业带为主,在粮食产业带内外运用差别化的补贴和补偿政策。同时,应探索建立粮食安全补偿长效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向粮食主销区收取补偿金,给粮食主产区以补偿,主产区多调多得,这部分资金作为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改造和完善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条件。
对策3:优化农业产业链,降低物流成本。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产销链条长,中间损耗大,信息节点多,信息不完全,市场形态低,交易效能也低。电子商务则是未来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搞活农产品流通、降低物流成本。应依托政府部门的既有网络资源,在省级布局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站,辐射到县、乡(镇),并分阶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品种,构建完备的信用体系、利益分配、渠道建设、监管机制等,培养农产品电子商务经纪人,使电子商务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新型渠道。
对策4:规范土地流转,强化政策激励。我国很多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大规模采用,应大力发展面向以农户为主体的种粮大户、种粮能手的土地流转,加快制定推动粮食规模化种植的激励政策。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应重点完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的补贴方式,将小麦、玉米全部纳入良种补贴,启动马铃薯良种推广补贴试点,水稻、油菜良种补贴项目改补钱为补种。调整土地流转中的政策取向,继续加大对产粮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真正打消各地方政府和乡村集体进行产粮土地非粮化流转的经济利益动机。
对策5:创新耕地利用方式,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土地整理是创新耕地利用方式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城乡土地利用供求矛盾、探索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理的过程中,必须以增加耕地面积和改善耕地质量为首要目标,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为政策基点,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益。要创新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发挥农民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集体和农户为主体、乡(镇)村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整理模式,共同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