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机械产业网
我的会员中心
首页 > 资讯 >市场分析
我国玉米育种还要与市场需求同步
2013年12月27日 10:10 农业机械产业网

  目前,我国玉米生产技术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矛盾。近日,在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学术交流暨50周年成果展示活动中,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世煌如此表示。作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大幅增加,但许多成果却不能在生产上应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过去20余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近1.5亿亩,总产量以每年2.9的速率增加,而产量增益却在逐年下降。其中,1996~2005年几乎停滞。20多年来,扩大面积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超过70,而提高单产的贡献率不足30.玉米产量增益率已由上世纪60年代的6.9下降到2010年代的0.9,平均每年只有35公斤/公顷,与美国154公斤/公顷和阿根廷244公斤/公顷差距甚远。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张世煌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选育的玉米品种抗逆性差、不耐密植和不适应机械化作业,无法满足增产需求。
  矮秆、早熟和耐密植,是美国玉米增产的成功经验。美国高产杂交种植株高度一般为2.5米左右。在过去50年里,美国玉米带的生产种植密度平均每年每公顷增加1000株,现在已经达到每亩5000株以上,亩产超过600公斤。我国北方的一些玉米品种植株高度超过3米,许多品种的种植密度每亩只有3000株。
  而造成品种不适应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我国玉米育种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过分强调杂种优势,偏向于选育超高产品种,忽视了品种的抗逆性。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术界把延长生育期作为育种目标与方向。这带来的后果是品种在试验田里表现增产,种到农民地里,既不增产,也不增加效益,难以被农民接受,制约了育种的创新努力。
  张世煌认为,延长玉米品种生育期,容易导致产量虚高且品质很差。这是我国自选玉米品种难以与洋种子抗衡、不被农民接受的主要原因。近十几年,我国选育的玉米品种有四五千个,生产种植的只有三四百个,而在推广中站得住脚的只有二三十个。
  他认为,推进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在提高单产和增加效益上挖掘潜力。通过一机两改一保障,即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带动品种改良和土壤改良,加强病虫害防控,把产量增益恢复到每年100公斤/公顷以上。
  增产的关键技术是,一增四改,即合理密植,改套种为直播、改早收为适当晚收、改粗放施肥为合理配方施肥、改手工作业为全程机械化作业。以此为方向,推进玉米生产技术进步。
  商业育种,是我国种子产业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张世煌说,我国玉米育种应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改变过去片面追求超级、强优势、紧凑型、零缺陷、高秆大穗晚熟稀植育种目标的误导,以市场为导向,选育抗逆性强、适应机械化种植、真正受农民欢迎的矮秆、早熟、耐密植和抗倒伏品种。
客服中心
服务热线:
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
在线客服:
    网站客服:
手机版
(c)淄博致通网络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040号

   鲁ICP备1503190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