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机械产业网
我的会员中心
首页 > 资讯 >行业资讯
农机市场进入转型深水区整合有望加速
2013年12月27日 16:31 农业机械产业网

  在机械工业诸多子行业深陷亏损泥潭、挣扎于库存增加应收账款增大的恶劣状态下,中国农机行业今年以来却表现突出,收获机械、拖拉机等主要农机产品产销两旺。中国在成为全球**农机制造大国的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关键元素的变化和市场的洗牌加速,使我国农机市场已开始进入转型的深水区。
  农机市场进入转型深水区
  中国农机市场在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后,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基本面分析,2012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17其中机耕水平74.11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播、机收水平也分别达到47.37和44.4.纵观我国三大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早于2002年,我国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目前,与三大作物相关联的市场仅存两个热点:水稻插秧机市场和玉米收割机市场,即使这两大热点,在可以预见的5年左右的时间,也会步小麦机后尘,进入饱和期,农机市场深水区特征暴露无遗。
  我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微观层面分析,农机化水平的加速推进,一方面推动了农机市场的高速运行,另一方面产生了三个结果:一是大量资本涌入农机行业,进一步刺激了农机市场的高位运行,催熟了一些热点市场,诸如伴随着我国耕作机械化的实现,导致拖拉机市场刚性需求逐步逼近冰河时代.二是与小麦与水稻相对应的收割机市场也逐渐呈现饱和迹象。三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利润缩水,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亏损,农机市场红海博弈初露峥嵘。
  农机市场面临新环境
  农村城镇化迫切需要农机化。农村城镇化是我国21世纪初前20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经途径和结果,2011年是中国城镇化的转折点,城镇化率为51.27.按照城市化规律,城镇化率在30~70的区间是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15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 20年将达到60 30年将突破67.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转移浪潮将造成农村空壳化,客观上要求农村走机械化发展的道路。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因务工收入比较高,吸引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2012年农民工的总量超过了2.6亿,相当于平均每户家庭就有一位青壮年进城务工,从而直接导致农村空壳化,老人和妇女承担了土地种植的劳动,农业机械化成为农村的迫切需要。
  土地流转将深层次触动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激活大型农机市场。土地承包制曾激活农村经济,带来我国农村30余年的繁荣。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承包制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成为农业现代化、土地规模化、作业集约化发展的羁绊。在农村土地改革已经滞后城市的情况下,未来农村土地改革的力度将更大,农村改革在经历**次土地承包制之后将进入第二次改革浪潮,而这次改革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和重大意义是土地由分散到集中,即在保证农民的既得利益不损失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经营流转制度。到2012年6月底,家庭承包经营中就有四千多万户流转承包。目前流转耕地占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而大部分是流转给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将实现全面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存在的土地投入与产出效益低,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以及农村劳动力匮乏的现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这种变化从微观层面分析,将直接引爆我国大型农机市场。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随着新一轮政策改革的推动,农机市场主体正在发生深层次结构性调整。尤其是农业合作社发展迅猛,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中国的合作社数量已达73万家,涉及5300多万农户。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大3.44万个,同比增长23.63;农机大户和年末人数分别达到4192.34万个、5208.91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98、2.37他们成为我国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深厚组织基础,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营模式、土地耕作模式、机械作业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动摇自1979年形成的单个农机消费主体基础,对我国未来农机市场的需求、经营模式等产生实质性影响。
  基于以上诸多关键元素的巨大变化,笔者得出的基本结论:农村多重元素的深刻变化将*终改变我国农机市场需求方向,冲击传统的农机市场消费模式,引爆新的需求。
  农机行业整合重组有望加速
  近年来,农机行业补贴资金虽然不断增加,但补贴机具数量和收益农户数量逐年降低,也表明政府补贴向大型、高效、高端产品转移,向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
  从营收看,今年1月~8月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232.93亿元,增长18.29比全国机械行业高7.4个百分点,行业保持平稳增长。1月~8月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0.21亿元,同比增长了17.76.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机行业仍面临集中度太低的现实。据了解,目前我国农机生产企业规模仍然偏小,集中度分散,近1万家农机制造企业生产3000多亿产值,前五位的大型农机企业产值之和仅占24.6行业龙头福田雷沃、一拖股份两家收入规模*大的公司,市占率也不足4.
  可以看到的是,吉峰农机在今年年初时就提出,要整合行业内的资源,加快公司的发展;一拖股份今年也在集团内部拉开整合的序幕。
  从世界农机工业发展过程来看,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农机企业掀起了一轮品牌整合热潮,众多跨国农机巨头纷纷诞生。业内认为,2013年的中国农机市场,品牌整合以及整合后的发展态势依然会是业界的焦点。
  中国是农机制造大国,也是农机消费大国。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高元恩表示,中国是全球农机企业竞争的*后乐土。
  在农机行业处于新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期,上述高管表示,装备制造业一些巨鳄纷纷将目光投向农机行业,预计农机市场未来将面临重组和洗牌。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上升
  农机补贴或成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的救命草
  我国农机行业发展迅速,再次迎来发展机遇,带来这样好场景的功臣之一就是农机购置补贴。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技、开发、生产体系和比较完整的农机推广示范体系,再加上国家和地方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实行补贴政策,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更为高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7000万元补贴资金之后,2005年~2012年,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从2005年的3亿元到去年的215亿元,迄今九年共计744.7亿元。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7.5亿元。
  补贴范围日益扩大。很多地方政府为支持部分品种机械化,也会补贴10-30不等。农机规模3300亿元,机械化率57仍处于发展中期,潜在空间仍旧较大。2004年-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补贴资金961.6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直接投入4183亿元,成为拉动农机市场的**动力,2014年,预计农机补贴达到230亿元,将拉动1000亿元的消费。
  刚刚结束不久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次释放出利好农机行业的信号,从三中全会大的改革东风和形势的逼近,相关农业部门应该会更加细化、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制定相关政策。业内分析,农机企业有望获得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引导。
  据了解,目前我国农机生产企业规模仍然偏小,集中度分散,近1万家农机制造企业生产3000多亿产值,而前五位的大型农机企业产值之和仅占24.6行业龙头福田雷沃、一拖股份(601038.SH)两家收入规模*大的公司,市占率也不足4.
  无论是农机流通还是农机制造,都应该扶持、重点培育一批大型的农机流通或者制造企业。目前有关部门未采取措施,导致我们的农机企业产生多、乱、弱的局面。
  目前农机机械行业主要包括新研股份、悦达投资、一拖股份、吉峰农机及苏常柴A等。
  农业规模化大潮日趋临近,农业机械行业迎来历史机遇。根据欧美日韩等先进国家经验,农业规模化将显着提升农产品产出效率,同时对上游的农机等生产资料形成强劲拉动效应。随着农业人口比例下降和农场平均面积增大,农业规模效应形成后,将加大已有耕地的边际流转收益,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率,对农机的需求也将逐渐进入高峰。因此,在我国土地、户籍改革政策出台之际,业内认为,农业规模化大潮已日渐临近,农机行业有望迎来历史性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农机行业在迎来好机遇的同时必将变得越来越拥挤,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农机企业如何求得生存,除了要自身在创新、科技等方面努力外,国家政策也是一大帮手。竞争力弱的企业应该抓住这根救命草利用有利时机,为自己赢得长远的发展机会。
相关资讯
  •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
    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查看更多
客服中心
服务热线:
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
在线客服:
    网站客服:
手机版
(c)淄博致通网络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040号

   鲁ICP备1503190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