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全球三大经济安全,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所高度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现在国家又高调突出粮食安全问题,*****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要重视粮食安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粮食安全问题更成为重要的议题。现在粮食安全问题为什么显得这么重要?本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
记者: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以下简称新战略)。请问,怎样理解新战略?
丁声俊: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一个突出点就是强调提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这是中央高屋建瓴、全面分析世情、国情及粮情的基础上,及时提出的正确粮食战略。
要认识和理解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深入认识和切实抓好以下基本点:一是依靠国内生产保安全,特别是保口粮绝对安全;二是充分综合利用国内资源保重点,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做到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三大谷物基本自给;三是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保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四是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稳增,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既促进农业增产,又促进农民增收;五是加强科技支撑保产能,包括占领农业生物技术、制种业的科技制高点,以水土为中心改良农田、提高中低产田的土地禀赋,健全以推广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大田科学管理的实用技术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敢于和善于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适当多进口一些植物油料及其他国内市场必须的农产品,减缓国内资源约束压力。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怎样?
丁声俊: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供求基本平衡,市场价格稳定。我国是世界粮食大国,粮食生产量之巨、消费量之大、贸易量之多,都名列世界前茅。从1993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其中有6年粮食总产量都保持在5亿吨以上,其中今年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了牢固基础。与粮食增产相适应,我国粮食储备充裕,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17至18的安全线,加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后盾。从市场行情看,全国不分南北东西,粮食供应丰满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民众营养水平提升,恩格尔系数下降。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7,农村居民家庭为41.1,营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前列。总之,如今我国的民生在总体上已实现小康,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然而,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存在着隐忧:**,我国粮食呈紧平衡态势,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人口城镇化率呈快速提高态势。2012年末,全国城镇总人口达到7.1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52.6,城镇人口的粮食消费水平比农村高出30以上。我国粮食消费仍然呈刚性增长趋势,每年大体新增粮食供应量400万吨。同时,由于城乡居民食物结构迅速转变,导致饲料粮需求量快速增长,已占据粮食总消费量的**位。综上所述,我国粮食总供给的增长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粮食紧平衡趋向更紧态势。
第二,我国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特别是耕地、清洁水源和能源相对短缺。国家第二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全国耕地数据是20.27亿亩,与过去的数据比多出了2亿亩。但是,人们必须清醒:虽然二次调查数据多了2亿亩,但是并不意味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真的增加了,不过是是运用先进手段把原有的、实有的耕地调查出来罢了。总体分析,我国实有的、适宜稳定的、利用度高的耕地也就是18亿亩多一些,这是我国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令人遗憾的是,从1996年到2012年,我国耕地减少了1.3亿亩,导致资源约束压力加大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农村严重缺乏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据报道,至今我国已有2.8亿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这种转移一方面产生了巨大积极作用,同时也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一是农村大批青壮年离乡背井,进城打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粮食产业副业化;二是生产者老龄化、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从事农业粮食产业活动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三是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种粮意愿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我国谁来种地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偌大的农业粮食产业将后继乏人。
第四,粮食产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众所周知,粮食大省在全国粮食产销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粮食安全的中流砥柱。然而,必须清醒看到,近年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商品粮供应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商品粮输出地区和输出量出现双减,由原来的13个减少到仅有7个;商品粮输出量变小的有2个;粮食输出和输入基本平衡的省有3个;完全变为粮食输入的省有1个,粮食主产省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矛盾和瓶颈。换句话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粮食大省急需破解一些新问题。以我国商品粮大省黑龙江、河南等省为例,都还大而不强,生产发展方式粗放,现代科技落后,突出表现为创新成果供给、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和农业科技人才等三不足。
第五,粮油进口量明显增加,创近年来新高。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19左右。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46亿元,到2012年增长到490亿元,9年间增长了10.65倍以上。当前,我国粮油进口总额已居世界**。2012年,我国谷物进口总量达到1376万吨,其中:大米234万吨,小麦369万吨,大麦252万吨,玉米521万吨。同年,我国进口大豆5820万吨,谷物加大豆共计进口量高达7196万吨,另外还进口食用植物油601万吨。在粮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跨国粮商也全面进入粮油流通领域,目前跨国粮商已控制了国内油脂加工和市场的60以上,并正向面粉、辗米加工业领域进军。他们依靠资金、技术,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对国内粮食企业构成剧烈竞争和威胁。
记者:您提到近年来我国粮油进口量创新高,这是一个热点问题。请您谈谈我国粮食的进口情况。
丁声俊: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澄清、或者说科学界定粮食的概念,应该把粮食的范畴界定为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三大谷物品种;把谷子、荞麦、燕麦、绿豆、红小豆等界定为小杂粮;把大豆界定为油料;把红薯、木薯界定为薯类。这样,就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的概念完全接轨了。
由这种科学界定的粮食概念出发,就可以清楚看出,2012年,我国谷物和大豆总进口量7196万吨中,大豆为5820万吨,占总进口量的比重达80.88上下;谷物进口量1376万吨,占总进口量7196万吨的比重为19.12,占当年谷物总产量的比重更低。就进口总量来看,玉米、小麦、大米这三大谷物的进口量占国内生产总量的比重不足2.我国作为口粮的谷物的自给率仍稳定在97以上。此外,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每年还出口相当数量的大米、玉米、肉类,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淀粉、食品等制品。例如,我国是淀粉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特别是2000年之后,我国玉米淀粉出口量大幅度增长。从2005年到2011年的7年间,我国净出口玉米淀粉142.9万吨,折合玉米214.5万吨。我国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7以上,表明中国是世界粮食的稳定性、建设性力量。
记者:您对我国通过进口弥补粮食缺口的办法作何评价?是否是一条可取的途径?
丁声俊:近两年来我国明显增加了谷物进口,并不是因为口粮不够吃,而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为了满足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如一些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小麦需要适量进口,作为品种调剂;二是进口大豆数量激增,用于榨油,同时取得用于饲料原料的优质大豆蛋白;三是国际市场粮价走低、国内外粮价倒挂,刺激了企业进口的冲动。像南亚稻谷主产国大米价格远低于国内米价,企业多进口了一些大米等谷物,属于正常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益。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度进口农产品,是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坚持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针的新体现和新措施,是一个积极的方针。所谓的适度进口,不仅仅指粮食,而是泛指主要农产品;所谓适度,不仅仅指数量规模,还包括适当时机、适当节奏、适当品种等。实行适度进口的方针,要兴利避害,防止跌入陷阱,给农产品市场、农民收入带来冲击。按照这种思路,我国择机进口适量优质饲料原料,以及适量优质畜产品等国内需求的农产品,都是在更广阔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双赢的可取之策。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提高我国粮食自给率?我国粮食生产究竟有多大潜力?
丁声俊:目前我国谷物的自给率已达到97以上,现在的任务是巩固和保持已经是很高的水平。实际上,只要我国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就是*佳选择。
我国必须抓紧谷物等食物产业不放松,特别是要把谷物生产置于农业的主业地位做大做强。为此,必须采取不可替代的重大措施:一是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放松,保持16亿亩以上的粮田面积不萎缩。二是创新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培训等途径,培育和造就数千万稳定的、年轻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现代农民队伍;通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