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改革开放前,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主要是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承担对外援助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取得较快进展,目前已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世界银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等主要国际农业和金融组织以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并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60个双边农业或渔业合作工作组。同时合作渠道不断拓宽,除原有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外,
区域合作也日益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投资与合作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规模和农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境外农业投资有了长足进展,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日益广泛,领域涵盖农、林、牧、渔各业。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国陆续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境外农业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显著加快。20032011年,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3.32亿美元增加到34.17亿美元,增长9.3倍,年均增长33.8;同期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0.8l亿美元增长到7.98亿美元,增长8.8倍,年均增长33.1.尤其是2005年以后,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以超过40的速度加快。
二、投资与合作领域、地区分布更加广泛。从领域分布看,目前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已经从*初的远洋捕捞发展到多个行业和领域,包括粮油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产品生产与加工、农村能源与生物质能源等。总体来看,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比较优势不强、供给紧张的种植业和远洋渔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上。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种植业产品包括大豆、玉米、水稻、棕榈油、天然橡胶、木薯、剑麻、甘蔗等。2011年中国远洋渔业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为118万吨和129亿元,作业渔船近2300艘,运回水产品63万吨,已成为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之一,形成了非洲和东南亚两大区域,太平洋(601099,股吧)、大西洋(600558,股吧)和印度洋等海域,俄罗斯、委内瑞拉和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两区、三洋、多国的区域格局。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领域已经从*初的生产发展到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多个环节。
从区域布局看,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已遍及全球六大洲的93个国家和地区。据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统计,截至2012年5月,共梳理出中国境外农业企业5981个。其中,亚洲是中国企业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为集中的地区,其次为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这种布局特征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和中国境外农业投资由近及远的发展变动规律。
三、投资与合作主体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大多是承担国家的对外援助项目,主要由农业科研单位和国有农业企业承担,参与主体相对单一。伴随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除了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中粮集团、重庆粮油集团等中央和地方国有农业企业外,民营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发展为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重要力量,代表性企业有天津聚龙集团、浙江卡森集团、青岛瑞昌等。此外,广东、浙江等省份的许多农户也纷纷到境外兴办各种养殖场、农场等。据了解,浙江农民境外开发农业资源的足迹已遍布乌拉圭、俄罗斯、巴西、美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投资与合作模式多样。从经营方式看,中国企业*初大多以独资形式进行境外农业资源开发,但实践发现,这种方式存在较大风险,很容易与东道国利益主体形成纠纷,项目成功率不高。目前企业已探索出多种形式,包括合资、合作等,共同开发,效果较佳。从发展模式看,企业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采取相应模式,有公司+农户的模式,有直接新建、收购或租用生产基地或加工厂的模式,还有直接利用当地成熟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模式等。经历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参与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企业合作层次逐步升级,由单纯的合作开发资源发展到资本联合经营,推动国际产业并购。
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增加,中国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利用境外农业资源的步伐加快,但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仍以直接进口农产品为主,与资源能源类境外直接投资相比,农业境外直接投资还刚刚起步,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如2011年,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存量34.17亿美元,仅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0.8;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仅占当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07.
现行利用境外农业资源模式存在的风险
目前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的模式仍以直接进口农产品为主,且中国企业大多以FOB或CIF等形式从国际大型粮油企业订货采购,此模式存在两个方面的风险:
**,中国企业在农产品全球供应链上游的布局还较弱,农产品全球供应链尚未形成,没有建立安全、持续、稳定的全球供应网络,对保障国内供给存在一定风险。
第二,中国企业处于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加工环节,盈利能力较弱,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拥有全球供应链的国际粮油企业进入国内下游加工环节难度较低,而中国企业进入供应链上游的难度较大,处于不对称竞争状态。目前,大型国际粮油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呈现国际竞争国内化格局,国内企业面临国际粮商的直接竞争,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存在一定的产业风险。
目前境外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为什么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初步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这是由中国目前产业发展所处阶段所决定的;第二,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第三缺乏全球农业资源利用的总体战略及配套政策体系。
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的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消费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有吸引力的市场。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际粮油企业进入中国,中国现代粮油加工业起步,迄今为止20年左右,中国企业在向国际粮油企业学习的基础上,奋力追赶,在国内布局、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不断缩小与国际粮油企业的差距。直到*近几年,广受关注的植物油行业,内资企业在规模和经营能力上正逐步赶上国际粮油企业。在此基础上,一些实力较强的内资企业才开始考虑到境外开展直接投资。这意味着,对于企业而言,市场是*重要的资源,在国内市场足够容纳企业发展的时候,企业倾向于通过直接进口满足原料需求,没有动力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当国内市场发展逐渐成熟后,才有动力考虑开展境外直接投资。
目前,中国植物油行业发展趋于进入稳定阶段,国内企业逐渐开始建立上游供应链;而谷物加工等行业,国内市场还在发展中,企业仍处于完善国内布局阶段,这种阶段性特征,是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背景。
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是根本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企业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仍缺乏,不能完全适应走出去的需要。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共性问题。*大的制约因素是缺乏国际化人才。大部分企业缺乏通晓外语、熟悉国际经贸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了解当地文化、法律背景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这是制约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发展的关键因素。部分企业缺乏对投资国市场、行业及自身实力的系统分析,投资重点不明,盲目进行投资,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二,资金不足,企业投资能力较弱。中国农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投资能力较弱,这是限制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在境外投资农业,大多为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集团较少。据统计,发达国家对外平均项目投资额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约260万美元,而中国仅100万美元。而大型龙头企业之前因一直大力开展国内布局和投资,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展境外直接投资。
第三,行业自律、协调不足。目前中国能够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协会数量少,功能比较单一,难以有效发挥行业自律、项目协调、应对贸易纠纷、抵御海外风险和提供各种服务的作用,导致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企业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或者在一些热点地区、热点项目上一拥而上、恶性竞争。部分企业没有积极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环境,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上存在一定差距,不注重招聘当地员工,无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与当地社区缺乏交流等,引发当地的争议和不满,需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缺乏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总体战略设计
从国家层面看,虽然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是利用全球农业资源的战略还不坚定,既没有纳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总体考虑,也没有为今后大规模农产品进口作好准备,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战略缺失,主要表现在:
**,对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认识还有待深化。目前国内有关方面对农产品进口还心存疑虑,全球农业战略陷于两难困境:增加进口,担心会冲击国内农产品生产;减少进口,则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第二,缺乏对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目前还没有根据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求,总体设计规划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战略,以提高全球农业资源利用能力,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与此相反,部分地区和企业推进农业走出去时,大多各自为战,无序竞争,问题日趋突出。
第三,没有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农产品贸易战略与对外投资管理的体制。目前农业部门分割、管理多头、职能错位、层级复杂等问题依旧突出,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区利益博弈越加严重,不能适应服务于新形势下农产品大规模进口,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