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机械产业网
我的会员中心
首页 > 资讯 >市场分析
我国农业机械化十年巨变的特点剖析
2014年04月04日 14:36 农业机械产业网

  从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公布实施以来,到2013年这十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是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十年,凸显出四大特点。
  十年巨变的三个标志
  十年巨变的三个重要标志是实现了一快两跨越。
  一快是形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快的历史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03年的5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可以说是从零起步发展到32.5,年均速度0.6;从20042013这十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到59以上,接近60,年均速度2.7,为过去54年年均速度的45倍,十年进展相当于过去45年。其间还出现了连续5年发展速度超过3个百分点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我国农机化发展*快的历史时期全国农业机械化十二五规划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的发展目标,将于今年(2014年)提前实现。
  两跨越,一是指2007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总体上从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二是指2010年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过去以人畜力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转变为当今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标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小于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大于40,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初级阶段;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0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020,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级阶段;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于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为农业机械化发展高级阶段。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2.5,超过了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8,已小于40,总体上已跨入了中级阶段。说总体上是指当年已有17个省(市,自治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或超过40,已跨入中级阶段;还有14个省(市,自治区)低于40,尚处于初级阶段,反映出发展的不平衡性。但进入中级阶段的地区已形成主流,全国总体上已跨入了中级阶段,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标志。2013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59,接近60,表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级阶段的进程已经过半,目前已进入中级阶段中后期,这既是完成中级阶段历史使命的关键时期,又是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型升级发展的过渡时期。清醒认识这一点,对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很重要。
  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50,达到52.3,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历史性巨变。面对怎样种地问题,现在中国农业存在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机械化生产方式两种生产方式,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农业已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这个进程正在加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十年巨变凸显特点
  一快两跨越显示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突破性重大进展,开创了农机化发展新局面,开拓和进入了新境界,在来之不易的发展进程中,凸显特点。
  一是成长期与转型升级期交融,快速发展与矛盾凸显共现,是中级阶段的重要特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重点环节机械化发展到生产全程机械化,再发展到农业全面机械化。农业全面机械化也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在一切能够使用机械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械操作。达到这一境界,就实现了大家共同追求的强农振兴的农机梦。在实现农机梦的进程中,初级阶段发展速度较慢,其重要特征是生产环节机械化;中级阶段发展速度较快,其重要特征是生产全程机械化,所以称为快速成长期和转型升级期;高级阶段又称为成熟期,发展质量提升,速度较慢,其重要特征是农业全面机械化。
客服中心
服务热线:
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
在线客服:
    网站客服:
手机版
(c)淄博致通网络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040号

   鲁ICP备1503190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