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近日,有外媒据USDA相关报告称,作为目前全球*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将在2017年超过当前排在第三位的韩国,并将在2019年超过当前排在第二位的墨西哥,将在202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大的玉米进口国,并称中国成为全球*大的玉米进口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笔者对此产生质疑的同时,不禁想起中国作为全球*大的大豆进口国,在过去十几年中从净出口国彻底变为一个大豆净进口国,而玉米的进口是否又会将此历史重演?
国产豆丧失国际市场定价权
大豆原产于我国,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大约在19世纪后期欧美各国才从我国传去栽培大豆的技术,并于上世纪30年代遍及世界各国。目前我国大豆的产地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河北、山西中北部、陕西北部及西北等地。
由于1995、1996年我国大豆连续两年减产,国内供给不足,需求却保持旺盛态势,大豆价格居高不下。
为此,国家及时调整大豆进出口政策,增加进口,减少出口。一些合资企业拥有独立的进出口专营权,中国大豆走上对外开放之旅。1996年我国首次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并持续至今。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国内,四大粮商开始染指中国大豆业。当年美国对我国出口576.2万吨,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量的41,大豆进口量接近国产大豆年产量,进口大豆榨油量占国内消费总量的45.
2003~2004年,受低温、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国内大豆供不应求,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国内产量,创下历年来的进口2074万吨之*。
2004年在我国进口大豆量翻番的同时,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纷纷倒闭、停产,并被外资**兼并。在美国大豆上市前后,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CBOT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导致大量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而此后的豆价骤降,国内压榨企业亏损500~600元/吨,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大量企业倒闭,一些大型企业也元气大伤,国内出现大豆危机。
2007年3082万吨的大豆进口量为2000年的1.95倍、1996年的10倍,达到全球进口量的1/2.因为无法主导市场,剧烈震荡的行情令国内大豆产业屡次受到冲击,直到2008年进口依存度首次突破70,国内压榨企业纷纷陷入停产或被兼并的泥沼。
由于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成本低,而且20以上的出油率令进口豆颇具优势,2010年全国97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中,外资控制的企业占66以上,外资的进口大豆加工能力占80,而且当年5478.6万吨的大豆进口量甚至进入中国的大豆主产区市场,国产大豆在与进口大豆的多年交锋中彻底败下阵来。
当前,国内年度大豆总消费量接近8000万吨,而国内总产量仅为1300万吨左右,2013年国内进口大豆总量达6340.46万吨。海关*新数据显示,2014年3月份我国进口大豆462.3万吨,环比增32.53,同比增20.35;一季度我国大豆进口1534.6万吨,亦较去年同期上涨33.18.
虽然近期我国大豆进口市场因连续违约事件发生了不小的震荡,但进口总量上升趋势未减。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已成为我国大豆加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作为全球*大的大豆进口国,其企业却不能参与国际定价,只能在CBOT从事期货交易,被动接受CBOT设定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定价权。
玉米产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中国玉米网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玉米总产量20440万吨,总需求17770万吨,包含进出口数据在内,2013/2014年度料有28224.53万吨的总供给,致使3170万吨的年度剩余。
中国玉米产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据海关*新发布的进口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玉米进口量为117.8793万吨,同比提高14.67.其中,从美国进口玉米85.9561万吨,同比下降16.13;从乌克兰进口19.3487万吨,从泰国进口11.2436万吨,从老挝进口8481吨,从保加利亚进口4093吨。
但从去年11月转基因玉米退运事件以来,中国玉米的进口量持续下滑,3月份中国玉米进口量为4.8131万吨,远低于2月份的47.9758万吨,环比降89.97,同比降79.7.其中,进口泰国玉米3.45万吨,进口美国玉米1.1942万吨,进口保加利亚玉米684吨,进口乌克兰玉米543吨,进口俄罗斯玉米366吨。鉴于一季度国内饲料养殖行情的深度亏损,加之截至4月20日东北临储收购总量达6782万吨,中国国内玉米大库存现状,致使本年度进口玉米步伐或持续放缓。
2004年中国玉米进口总量仅314吨,2005年已达3970吨,此后除2007年进口总量有所下滑外,均保持倍数增长,并于2010年突破百万吨关口,2012年全年玉米进口总量高达520.7万吨,是2004年的1.66万倍。当然,近年国内玉米的饲料、工业等消费也呈快速上涨势头,年度玉米进口总量始终维持在3以内水平,整体占比变动幅度不大。同时,由于耕作技术进步及国家相关农业和土地政策的相继出台,在农户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国内玉米的产量,2013/2014年度国内玉米总产量已从2008/2009年度的1.62亿吨提升至2.044亿吨,增幅达26.
目前,包含国际谷物理事会和美国农业部等机构普遍预测,本年度中国玉米进口量将达到500万吨,远高于上年的270万吨,但相对于中国国内17770万吨的总需求量来说,仅占2.8.
虽然有部分国外农业研究机构认为,伴随中国未来肉类需求攀升及家畜饲料消耗量的增加,预期到2023/2024年度中国将提高猪肉、家禽肉及牛肉的产出,较2012年水平增加30左右,未来10年中国玉米进口量将增至约1600万吨,到2023/2024年度中国玉米进口量有望达到2200万吨,同时强调正是由于肉类需求的激增,令中国有必要确保玉米、大豆、蛋白粉及谷物麸壳等进口。
作为国有粮食企业的中粮集团在控股了市值13亿美元的荷兰粮食贸易商Nidera后,又斥资10亿~20亿美元介入来宝集团农产品贸易业务,并设法直接从全球农户手中采购,以减少其对ADM、邦吉、嘉吉及路易达孚等四大粮商的依赖程度。但进口玉米整体2.8的国内需求占比,影响仍非常有限。
总之,长期来看,在中国玉米消费需求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中国进口玉米整体将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中国作为买家的地位将不断提升,角色也会越发举足轻重。但在中国现有供需格局下做颠覆性改变的难度较大,因为除饲用外,玉米所涉及的其他产业链相当广泛:玉米籽粒初加工产品和副产品可作为基础原料进一步加工利用,在食品、化工、发酵、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生产中制造出多种产品;玉米秸秆和穗轴可以培养生产食用菌,穗轴还可以生产糠醛,苞叶可编织提篮、地毯、坐毯等手工艺品;玉米可作为主要的粮食来源,伴随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玉米的食用品质不断改善,形成了特制玉米粉和胚粉、膨化食品、玉米片、甜玉米、玉米啤酒、面条等种类多样的玉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