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5月26日,2014世界种子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种子业界的奥林匹克首次来到中国。
自2011年起,我国连续3年出台促进民族种业发展的文件,不断增强新品种的开发能力,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然而,国内种企的科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问题亟待解决。在种业由大到强之路上,自主种企当担负起神圣使命
聚焦中国种业,有这样一种对比总是让人充满困惑。一方面中国种业市场居全球第二,占世界的21,估值已超过650亿元;我国有400多家科研单位的1.6万名科研人员在从事种业研究,育种人员数量居世界**;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43万份,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2万多个,基础研究可谓全球**。而另一方面,国内种企自主研发能力弱,品种多、杂、乱,企业多、小、散,难出大品种。
这种现象为何会发生,人们对于种业安全的担心又该如何看待,中国种企该如何从小作坊走向大工厂?
竞争关键在品种权
近年来,国际种业巨头纷纷抢占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注册的外资、合资种子企业已有70多家,孟山都、先锋等外资种业巨头已基本完成在我国的种业布局。
种企的竞争关键在品种权。玉米是粮食作物中国外种子进入*多的领域。2001年,国外玉米品种占我国市场的份额尚不足1,目前已上升到10至11.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品种郑单958是**大玉米品种,推广面积超过6000多万亩。总体上,国产玉米品种市场占有率依然超过85.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介绍,目前,我国每年推广使用农作物主要品种约5000个,自育品种占主导地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其中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几乎全部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玉米和蔬菜85以上种植的是国内品种。
尽管如此,国外品种的进入依然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思考。国外种子按粒卖、国产种子论斤卖,登海种业董事长、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李登海一语道破关键。中国大多数企业以粮食生产加工的模式制种,造成标准低、质量差,只能按斤卖,而国外公司靠着种子质量实现了按粒卖。他认为,这背后是国外公司每年对种子的科研经费投入高达十几亿美元。
对此,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说,商业育种是我国种业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我国玉米育种长期以来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偏向于选育超高产品种,忽视了品种的抗逆性。他认为,坚持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才能够提升育种水平,坚持5至10年,我国将出现一批能够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新品种。他说。
中外种企差距在哪里
自2000年《种子法》出台,我国种业开始了市场化之路,涌现出一批通过上市融资、有品牌号召力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目前,前10强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近6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6以上。2013年企业自育品种已占到国审玉米、水稻品种的50和47.
市场化进程只有10多年的中国种业,成就巨大,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明显。多年来,我国沿袭的传统育种模式是科研院所的教授带着一帮学生的课题组制,选育规模小、低水平重复、育种效率低。作为市场主体的国内种子企业多数只买不研。他们面对着分工精细、育繁推一体化的跨国种企,就好比小作坊博弈大工厂,根本不是同一个重量级。
你可能举不出有哪些国外知名育种专家,但你不会不知道孟山都、先锋等跨国种业公司。农业部种子局副局长廖西元说,现代种业的竞争是种企的较量,是科技和资本实力的竞争。目前育种已经全面进入分子育种时代,跨国公司正大规模采用双单倍体技术、SNP检测技术等,育种呈现出高通量、大规模、精量化等特征,彻底改变着世界种业格局。
尽管我国种业快速发展,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但我国种企面临的人才、资源缺乏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观。种子企业总量已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减幅达40;销售额过亿元企业119家,增幅30.可是,国内种子企业在技术要求高、利润空间大的杂交种子和经济作物种子方面发展不多。科技创新能力实力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相当多公司还处在依靠代繁和贴牌生产求生存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