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提出不以牺牲粮食为代价,把发展壮大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理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着力打造一批粮食生产大县,确保粮食总产和安全。如今,粮食总产已连续6年超千亿斤、连续8年创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2013年我省粮食总产1142.7亿斤,比上年增产15亿斤,不仅解决了省内近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300亿斤原粮及加工制品,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维护粮食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在粮食生产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本文就当前我省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做以研讨。
当前我省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
近年来,由于中央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出,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主要粮食作物平稳增长,农民种粮积极性相对提高。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城市务工,助推了土地流转带来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目前,我省土地流转率达29,发展家庭农场3810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万个,新建高标准粮田2694.7万亩,先后对30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对19个大型灌区进行了继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平原地区实施了井灌项目,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7850万亩,十一五期间共改造中底产田88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11亿千瓦。生产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粮食生产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我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虽多年来对农业进行投入,但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有的地方还相当脆弱,导致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生产能力不稳。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例,虽然近年来全省各地在红旗渠精神杯活动的推动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近年来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和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省现有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面积大打折扣。近年来全省粮食生产因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减产的粮食都在800万吨左右,其中90为旱涝灾害所致。
种粮成本上升、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持续调动。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而粮食价格低迷,使种粮的比较效益较差。粮食生产收益,比棉花、烤烟、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收益低,与养殖业相比,差距更大。虽然2003年下半年以来粮食价格普遍大幅度上涨,2004年以来国家陆续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政策,种粮收入增长较多,但以化肥、农膜、农药、农用柴油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快速跟进,致使国家给予农民的好处大部分被工、商业所瓜分或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抵消;另一个原因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挣钱,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后劲不足,很难持续调动。
农业劳动力短缺,不同程度存在耕地粗放经营,致使土地产出率受到影响。由于人多地少,我省人均耕地仅1.12亩(新口径)。在这有限的耕地上,不仅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且也制约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致使土地产出率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传统的农业种植生产周期长、获益慢,而务工经济收入效益大、见效快,致使全省有1000多万农村有知识、有技术、思维灵活、年富力强的青壮年纷纷进入城市或工厂就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要素大都成了老、弱、病、残、妇,这些留守人员由于大多文化程度偏低,思想传统、保守,缺乏知识和技术,接受新事物较难,虽然尚能维持简单耕作,但经营粗放、单产降低、效益低下。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及自然减员、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务农人员逐年减少,劳动力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农村用工越来越贵、越来越难找。长此下去,势必造成农业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即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终将影响现代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耕地面积连年大幅度下降,影响生产能力稳定提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公路的延伸和加宽、开发区的热建以及各种类型的旅游、休闲、度假、娱乐等时尚场所的涌现,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用地,加之国家实施一退三还政策,使近年来我省耕地面积下降速度加快。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耕地面积下降速度逐年加快,近些年更是每年以100万亩左右的速度减少。据测算,全省因近年来耕地面积下降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每年减少2亿公斤以上。播种面积遭遇瓶颈,依靠扩大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的方法举步维艰。
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粮食主产区往往财政拮据,导致经济困难,高产穷县问题突出,缺乏支持粮食生产的动力和能力。
土地流转总量不大,粮食生产规模化小。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规模化为基础,提高集约化水平。但对照全省农业发展要求,土地流转量还不能满足农业经营业主的需求,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干部群众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疑虑,有的认为目前土地流转时机还未成熟,有的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流转不好怕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当前农民的恋土观念仍比较强,对土地流转还保持较犹豫的心态,乃至不愿流转。三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导致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目前农民种田不但不需要上缴任何税费,而且国家给予农民各种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四是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农民承包地征用政策比较优越,农民看到了土地的潜在效益,怕土地流转后,影响政策享受。五是经营业主害怕承包经营风险大,不敢大规模经营和开发。
另外,耕地的白色(化学肥料、农药、农膜)污染、黑色(水、环境)污染导致的土地有机质含量减少,地力下降;农民收入的增速缓慢;城乡差别的进一步拉大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提高我省粮食生产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我省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今后对我省粮食生产采取的对策及建议是: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首先,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国家、地方、集体、社会和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扩大农业投资来源。认真落实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保证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要充分利用财政贴息、引进资金、政策导向等手段,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粮棉油主产区。如加强农机化建设,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其次,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围绕解决防洪防涝、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点加强水源建设、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建设,建设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的加工转化率。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目前,我省粮食年加工量达到2700万吨,居全国**。但我省农产品加工在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仍存在明显不足,加工转化的农产品出口更与农业大省不相符。因此,今后必须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工艺设备和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管理理念,把大量的初级加工转向生物、医药、环保、能源等精深加工。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全省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份额,特别是提高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首先,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 基地 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其次,要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增强危机意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千方百计提高农产品质量,想方设法打破国际市场上日益加高的绿色壁垒。从现在抓起,必须从农产品的田间生产抓起,改善水、土壤、环境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坚决按标准化生产,解决粮食等农产品的农药和有毒成分、放射性物质、重金属超标等问题。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国家认定和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的认证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农民走标准化的农业生产之路。
严格控制耕地下降幅度。首先,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