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黑龙江、吉林两省连年粮食大丰收,因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产销倒挂、外销和加工需求不足等影响,两地均出现历史*大库存量,政策性收储主体有效仓容和烘干能力不足,导致储粮安全形势渐趋紧张。业内人士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在粮食促销外调、构建新型粮食收储体系、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确保东北地区多产粮、多收粮、多储粮、多调粮,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国人饭碗内东北粮多
作为中国传统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潜力逐年释放,在中国人的饭碗中东北粮的比例逐年增加。我国粮食生产由湖广熟,天下足的南粮北调格局发展到目前的北粮南运。作为中国*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粮食主产区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
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3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粮食总产达到2904.74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的二成以上。东北四省区粮食总产量在全国比重从2003年的17.7提高到2012年的23.2,2013年的比重更是达到了24.1,成为全国粮食增长*快、贡献*大的区域,其中玉米是该地区面积和产量增长*快的品种,同时也成为国内**大粮食品种。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多的发展中大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
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不断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业新增补贴不断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粮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也不断增加,针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项目不断出台,东北粮食主产区成为主要受益者之一。
近百年来,吉林省年平均气温上升了2摄氏度。吉林省气象专家秦元明说。气候变暖能促使作物生长季积温增加、适宜播种期提前、晚熟及中晚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低温冷害频率减少,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明显北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增长。
据了解,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由十年前的14470.1万亩增长到2013年的20913.1万亩,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也由6468万亩增加到7821万亩。吉林省的可开垦后备耕地资源约占目前耕地的3,特别是西部地区有200多万亩土地从未耕种过。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说。
由湖广熟,天下足的南粮北调格局到北粮南运,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地域呈现由南往北的发展趋势。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和大量的后备土地资源,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以新品种和新技术为支撑的科技革命为黑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水稻、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极大提升了粮食产量。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说。
据了解,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已经实现十连增,而全国91粮食增量、75的粮食产量、80以上的商品粮、90以上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等北方省的增粮作用尤为明显,如今东北地区已经成为粳稻、玉米等商品粮的供应地,东北的粮食外调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刘笑然说。
中国目前粮食调出省区只有5个,而东北地区占3个。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西是中国粮食调出省区,东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粮食的蓄水池、稳压器,东北熟,天下足已经悄然成为共识。
为支持北粮南运,去年国家出台政策,东北三省之外的其他28个省份到东北地区采购粳稻和玉米,运回本省销售、加工或转为储备的,财政给予每吨140元一次性费用补贴。去年12月份政策出台后,当月铁路外运就达33亿斤,比上年同月增长一倍以上。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说。
东北地区粮食年流出量占全国粮食跨省区物流量的近一半,东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粮食流出地。刘笑然说。
库存创新高储粮安全堪忧
吉林、黑龙江两省粮食库存总量创历史新高,因国际粮价较低、国内市场需求不旺,政策性收储主体有效仓容和烘干能力不足,导致储粮安全形势渐趋紧张。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告诉记者,吉林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4位,粮食商品率一直在80以上。截至4月30日,全省粮食收购数量、粮食库存均创历史*高水平。吉林省粮食企业库容已超负荷运转,亟需超前运作,解决好今秋新一轮粮食收购入库问题。
黑龙江省粮食收购量约1000亿斤,粮食库存总量创历史新高,不仅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爆满,社会企业库存也已创历史新高。一些地方粮食系统干部介绍,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将继续增加;国际粮价较低、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的状况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促销压库任务繁重、形势紧迫,新粮收储与烘干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前所未有。
记者在黑龙江省青冈、兰西等地粮食收储部门调查时了解到,去年收购的粮食大部分都没有倒库,一些粮库为了增加新的仓容,满足玉米的政策性收购需求,不得不临时搭建一些粮囤。
现在吉林省库存已经沟满壕平,如果不尽快进行泄库,今年新粮上市将面临收不下、储不下的问题。中储粮吉林分公司购销计划处处长海河说。由于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较多,他建议,国家及早安排竞价拍卖和跨省移库计划,尽可能采用竞价拍卖就地销售的方式,以便减少成本,缓解粮食集中出库铁路运输困难。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告诉记者,从开库的库点收储能力及储粮方式看,可利用仓房收储能力不足30,近70都需要露天储存。预计新收购的临储玉米将有280亿斤需要露天坐囤,再加上原有的120亿斤露天囤,收购结束后全省露天囤将达7万个,露天储存数量400亿斤。这不仅加速粮食品质劣变,更给安全储粮、安全防火带来隐患。
吉林省现有粮食仓储设施、收储能力、接收发运能力、烘干能力主要是十五时期以前形成的,有些设施建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与当时500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相适应。而现阶段,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650亿斤以上的阶段性水平,商品量至少在570亿斤以上,按正常年景接新前库存250亿斤计算,扣除边购边销边加粮食,每年需要储存半年以上粮食650亿斤左右,而目前吉林省现有仓容375亿斤,缺口275亿斤。
按去年接新前库存462亿斤、产量710亿斤计算,仓容缺口就达到547亿斤。如果市场形势没有好转,仓容缺口将进一步扩大。现有库存粮食中,仓房储存375亿斤,简易仓、罩棚及露天囤储存532亿斤。粮食露天储存不仅加速品质劣变,同时也给安全生产、安全防火带来隐患。
据黑龙江省粮食收储部门负责人介绍,全省露天储粮防火改造完成率仅2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8个地市。另外,露天储粮场所间距不足、防火通道不畅、组和区储存量超标等问题突出。上述问题的产生,与全省粮食库存量大、露天储粮多、国家在消防设施投入不足有很大联系。
政策性粮食露天坐囤近400亿斤,加之近期气温逐渐升高,高水分粮露天存放容易出现结顶现象,安全隐患突出。韩福春说。为确保储粮安全,吉林省在强化仓储管理的基础上,加快烘晒进度,使高水分粮先脱险后烘干。同时定期对囤区内的用电设施、消防设施、避雷设施、排水设施、粮情检测系统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粮情变化,妥善处理异常粮情,确保露天储粮安全。
中储粮吉林分公司仓储处处长兰延坤表示,吉林省现有政策性粮食需要国家通过定向销售、竞价销售、计划调拨等方式下达计划调出或者销售。吉林省粮食外运能力每月在30亿斤左右,在新粮上市前,即使满负荷调运,也只能运出210亿斤左右,运力矛盾也比较突出。
多策并举构建粮食收储新体系
粮食收上来了,如何消化年年丰收的粮食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对此,黑龙江省、吉林省粮食主管部门建议,对深加工企业定向销售临储玉米,组织省间调拨和竞价销售,加大仓储建设投入,加快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
消化年年丰收的粮食,无非就是外运和当地加工,没有别的渠道。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说。从4月底政策性粮食收购结束,到下一季新粮上市,中间也就是7个月的时间。从目前看,吉林省至少在7个月内消化掉400亿斤粮食,才不至于在下一季新粮上市的时候捉襟见肘。
黑龙江省、吉林省粮食主管部门建议,一是对深加工企业定向销售临储玉米。定向销售是解决东北地区收储矛盾*直接、*经济的手段。在粮源安排上,应本着先入先出原则,先行销售2012年生产的临储玉米。销售价格上,考虑深加工企业盈亏状况,以企业保本经营为原则确定。以吉林省为例,综合市场价格预期、深加工企业价格承受能力、产能等因素,可向吉林省深加工企业销售200亿斤临储玉米。
二是组织省间调拨和竞价销售。黑龙江、吉林两省玉米深加工企业产能有限,还需要通过国家调拨和竞价销售来解决收储矛盾。建议国家根据销区企业仓容状况,优先安排临储玉米调出。同时,考虑到吉林省粮食外运能力有限,及早组织临储玉米竞价销售,底价随行就市确定。通过省间调拨和竞价销售,力争消化库存200亿斤以上。韩福春说。
三是加大仓储建设投入。为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收储矛盾,吉林省拟到2020年新建仓容270亿斤,新建罩棚110万平方米,地坪394万平方米,烘干能力80亿斤,维修改造仓容93亿斤。但由于各地财力有限,历史包袱重,粮食收储企业效益较低,自我发展能力差,仅能筹措20左右。同时建议国家及早确定下达年度投资规模,以便将地方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四是加快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为鼓励农民常年常时、择机择价售粮,减轻粮食集中入库压力,缓解企业收储矛盾,各地开展了农户科学储粮仓建设,对农民安全储粮、科学储粮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单仓造价4000元,农户需自筹资金1600元,一次性投入困难。建议国家将农户科学储粮仓投资比例由目前的中央、省和农户3:3:4调整为5:3:2,减轻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