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机械产业网
我的会员中心
首页 > 资讯 >市场分析
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需求呈上升态势
2014年06月26日 10:14 农业机械产业网

  为了提高我国油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配合推进农业部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了以油菜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技术集成与生产模式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5月1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示范现场会在我县夹竹园镇观音寺村召开。油菜机械化收割
  中国农业科学院、省农业厅、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等单位领导、专家在荆州市委常委万卫东、县长刘忠诚、县委副书记陈立贵、副县长李向东的陪同下,实地观看了油菜生产土壤适墒管理、机械化品种中双11、密度调控、缓控施肥、联合机械播种、芽前封闭除草、一促四防、机械收获、秸秆(菌核)快速腐解9项集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
  作为油菜增产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开展了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按照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的要求,开展不同耕作制度下的高效增产模式研究。
  该项目通过整合各个团队的单项技术形成整体,从而促进了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油菜生产效益和效率。技术总负责人、国家油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油料所所长王汉中介绍说,通过对国家油菜产业体系等项目已获得的成果进行集成和中试熟化,形成了融合机械化品种、土壤适墒管理、密度调控、缓控释全营养一次施肥、联合机械播种、芽前封闭除草、一促四防、机械收获和秸秆(菌核)快速腐解等9项核心高新技术,形成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并在湖北、湖南和江西建立了5个核心示范区达千亩以上的基地。
  据国家油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王汉中介绍,该模式融合了土壤适墒管理、机械化品种中双11号、密度调控、缓控释全营养一次施肥、联合机械播种、芽前封闭除草、一促四防、机械收获和秸秆快速腐解9项核心技术,其中中双11号是世界上首个集高含油量、强抗裂角、高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也是目前*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含油量达到49.04,比一般品种高出5-8个百分点左右,每百公斤菜籽能比一般品种多榨5公斤菜籽油。
  油料所副研究员胡小加介绍说,通过在收割机上安装喷雾施药装置,对油菜秸秆喷施复合生物菌剂,可以加速秸秆和菌核腐解,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不但可降低下季油菜菌核病发生,还可使后茬水稻产量提高3.
  据悉,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需求呈上升态势,需求的刚性增长导致油料已成为我国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大的大宗农产品,而且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呈现供给严重不足、进口压力增加的局面。而菜籽油是国产食用植物油的**大来源,在维护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能实现粮油兼丰的油料作物油菜不与粮争地,还能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释放土壤中磷元素、熏蒸灭杀土传病原微生物、降
  低粮食作物病虫危害的优势,重点攻克目前油菜单产水平低、早熟三高油菜新品种缺乏,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益低以及农机农艺综合技术集成与融合不够等难题,大力发展油菜生产对保证我国植物油供给基本安全的底线意义重大。
客服中心
服务热线:
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
在线客服:
    网站客服:
手机版
(c)淄博致通网络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040号

   鲁ICP备1503190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