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一、农业经济结构对比的基本出发点 当农业发展遇到瓶颈时,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成为许多国家优先发展的策略,其主要面临的问题简单归纳为两部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每一部分都包含诸如农业生产力、农产品消费市场,国际农产品贸易等细化问题,单纯的技术性优化和政策性优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整体式推进才是结构优化的重中之重。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结构的失衡状态,优势资本进一步加剧对于相对优势资本和劣势资本的掠夺,加之农业生产要素的匮乏,造成农业产品的物价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产生较大差异,影响市场消费对农产品的促进作用。各国政府都会通过不同的发展策略加强对农业的保护性和建设性工作,引导市场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二、农业经济现状概述 (一)美国 2011年11月10日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1财年美国农业出口额达1374亿美元,在国内创造了115万个工作岗位,出口顺差达到427亿美元。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发布的2011年分行业增加值的初步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产业增加值1778亿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8957亿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0205亿美元。美国耕地面积约为1.7亿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7hm2,是世界人均占有耕地的2.9倍。 (二)中国 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为1556.2亿美元,出口额为607.5亿美元,进口额为948亿美元,贸易逆差为341.2亿美元。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2011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数据,2011年中国**产业增加值为7387亿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154亿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1470亿美元。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2亿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092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自2009年全国耕地保有量连续3年保持在0.08亿hm2以上。 通过对2011年美国与中国的基本经济数据的简单对比发现,两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分别是顺差和逆差。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数量大于进口,中国则与之相反,与美国农业进出口金额差距较大。美国农业出口创历史新高,进一步拉动就业。中国**产业的增速明显高于美国,说明中国在农业经济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耕地面积是农业经济的基本要素,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中国与美国相比,不管是耕地面积总量,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差距都比较大,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农产品生产成本对比 (一)机械化水平和人力资源对比 通过网络数据平台分析看出,20072009年美国的玉米、蔬菜、烟草的生产成本呈现上扬趋势,大豆生产成本总体上扬。从机械化水平和人力资源角度出发,在美国,仅占总人口数目2%的农业人口依托较高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实施大规模农业生产作业,减少了人力成本对于农业的影响,使农业成本呈现较小的变化。中国得益于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玉米和烟草的生产成本呈现下降趋势,大豆和蔬菜生产成本的上扬说明中国在某些行业的机械化发展程度相对缓慢,致使人力成本的增加影响到农业生产成本。通过比较发现,美国在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成本上具有优势,而在蔬菜和烟草方面,中国的生产成本则更低。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不足以抵消机械化相对落后带来的劣势,机械化水平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1]. (二)政府补贴对比 客观因素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和政策引导等多种措施进行发展,但较高的生产成本势必会带来产业链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加剧市场资本对于农产品消费的担忧,不利于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多的竞争优势。政府对于农产品的补贴在成本控制方面收效立竿见影,也是目前各国政府扶持农业的主要措施。 20072009年美国农业平均产值为3046亿美元,中国为6564亿美元。美国农业支持总量为1092亿美元,相当于本国农业总产值的36;中国农业支持总量为878亿美元,仅相当于本国农业总产值的13%。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允许中国像美国一样对农业进行高额的财政补贴,所以中国对农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力不足,进而传导至农产品消费市场,致使CPI(消费物价指数)和PCE(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2].相对于农业生产补贴,出口性补贴能加速对进口国农业消费品市场的占有,但也易于促使进口国采取保护措施,导致两国的贸易战。 四、农产品消费市场对比 2010年美国的人均收入为4.32万美元,中国人均收入为0.50万美元,收入差距为3.82万美元。人均收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消费市场的活性,造成中美在农产品消费上的结构性差异。除此之外,农产品成本和市场需求供给也是影响农业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三者的波动共同传递到市场,形成了以需求供给为核心的动态经济活动变化[3]. 无论是开放的市场经济,还是较为封闭的计划经济,农产品的总需求趋势是倾斜向下的,总供给的趋势是倾斜向上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基本均衡状态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交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农业市场的消费是在某一特定的价格下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给出的[4].它们的交点对收益和就业产生了影响,但是从整体农业经济角度去衡量,交点不一定是*合乎一国交易的产销水平,很可能造成产品收益和就业的大量缺口,所以农产品市场的均衡程度是在一定产品价格支持下构成的。 美国和中国都是全球*大的消费国之一,除去本国生产的农产品外,还需要从外国大量进口。在平稳时期,总需求和总供应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因美国与中国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的支出金额不同,所以出现4个趋势相似但数据不同的曲线(Q1D、Q1S、Q0D、Q0S)见图1.当国内农产品因科技进步等原因出现供应上升时,农产品数量急剧增加(Q1、Q2),总供给增多(Q0S、Q1S),总需求减少,处于买方市场阶段,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居民用于购买农产品的支出下降(P3、P4)。农业经济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益下降,进而影响到市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预期。农业发展进入相对缓慢的时期,农民寻求第二产业以增加收益,农产品数量依旧增加(Q1、Q3),农产品的总供应减少,总需求增加(Q0D、Q1D),价格上升,总支出上升(P3、P1),呈现卖方市场特点。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农产品市场的均衡状况随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断协调,处于一种动态变化。
五、农业经济结构对比中国与美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处于不同的时期,美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已经趋于稳定,中国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经济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变化不断调整。现阶段中国的农业生产依旧依靠廉价劳动者,资本投入较少,已出现某一类或者几类农产品具有相对优势。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的单位消耗和资本积累都会产生重大变化。资本的积累在中国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水平,进而使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发生变化,使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在系统内处于动态变化中,*先反映在农产品生产成本上。 美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已经度过资本和技术的积累时期,所以中国与美国农业经济结构存在体系上的差异。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过程就产生集群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等一系列构成要素也说明美国在大规模生产农产品方面具有较高的成本优势。资本的积累不仅是单一农业行业的积累,而且是社会经济的整体性蜕变,*主要的体现便是人均收入。收入的增加又进一步拉动了对于农产品的需要和产业升级,出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剩余的资本会通过与他国的贸易,*终再反作用到农业经济发展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