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2014年的喜报又来了:我国夏粮总产十一连增已成定局。在粮食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靠消耗土壤肥力亏空支撑,靠种子、化肥、农药维持的条件下,听罢此消息真有些五味杂陈。
毋庸置疑,我国粮食总产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稳步跨入了连年丰产高产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一贯重视农业、重视农民、重视粮食的具体结果。但究竟连年增是否真的要连年高歌?笔者的确心存疑惑且颇为担忧。
疑惑之一:连年增是否意味着粮食安全很保险?目前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进口粮食的数量也连年增多。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表述已经调整为保证口粮绝对安全而不是追求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这从某个侧面,已能说明问题。
疑惑之二:增产数字能否让我们有足够自信?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着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就曾披露,部分国家粮库存在虚报问题。何况,在粮食总产十连增中,有7年是增产率在3.22以下。这个百分比是粮食总产预测模型精度所能达到的临界值。换句话说,倘若增产率低于粮食总产预测模型的误差估计值,像2007年的0.71和2009年的0.41,那么,这种增产率是不足以支撑增产事实的。
疑惑之三:我们该不该为连增欢呼雀跃?说起十连增,总会提及天帮忙。但过去10年里,老天并没有格外眷顾我们,反而是有两三年不太帮忙。这些年,地给力在连增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地给的力在哪里?主要就在建设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然而,尽管多年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没有中断,但真正符合国标的高标准农田也还并不太多。
担忧之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失真。一方面,为了抓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过程中的防灾抗灾,付出了大量的未必计算过的成本。另一方面,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敏感性被扭曲,农民种不种粮食到底是市场决定还是政府主导?担心非粮化,固然有道理,但这是干预农民种植决策的理由吗?
担忧之二:资源的滥垦滥用。无论是到南方调研还是到北方考察,笔者看到的大多是靠增加耕地面积来增粮。在东北农区,砍倒松树种玉米立得亩产吨粮;放弃大豆改种玉米、水稻,亩增吨粮;开垦草地种粮、围垦湿地种粮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得来的连年增,我们真的需要吗?更令人担忧的是水土的超载利用。如在华北农区,农业用水已出现严重短缺,农业结构调整十分困难,但几乎全国粮食增产量一半的贡献来自华北。与此同时,南水北调、北粮南运,这种自然资源利用错配的现象在日益加深。面对这些,我们难道不应该坐下来好好算算账吗?
担忧之三:耕地的严重退化。拿东北的黑土地来说,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关君蔚曾发出莫让黑土变黄土的呼吁,近年来两会代表、土壤学家也不断发出莫让黑土地退化的呼吁,但实际上黑土地流失仍在上演。一边是对黑土地流失少管少顾,一边是不断向黑土地索要增产增粮。如此两手抓,黑土地能好吗?据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元教授的研究,每年黑土层流失的厘米数等于坡度的0.75倍,即若耕地坡度是2度,每年流失的黑土层厚度是1.5厘米!要知道,1厘米的黑土需要大自然三四百年时间的孕育。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岂能再继续放任黑土地流失?!
怀着疑惑和担忧,笔者建议:倘若我们不缺粮,能否就让耕地歇息歇息?而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增产自信,也不用如此乐此不疲地连年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