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谁在种地,如何种地?农机技术推广在基层落实得如何?315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奉贤区庄行镇,实地走访农机带头人,听听沪郊农机手对羊年生产的几许愿景和几许期盼。
谁在种地,如何种地?农机技术推广在基层落实得如何?315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奉贤区庄行镇,实地走访农机带头人,听听沪郊农机手对羊年生产的几许愿景和几许期盼。
机农结合效益倍增新建烘干库房即将使用
目前正值春耕时节,在奉贤区庄行镇顾木华承包的责任田里放眼望去,连片的绿色小麦为大地增添了一片翠绿的景色。一旁的工人们正在田边修整水沟,方便排灌,利于小麦的生长。据顾木华介绍,目前,他一共承包了800亩土地,承包后的土地,经过重新划分、调整,更具规模化,也更利于机械设备的运作。作为当地农机带头人,老顾坦言,现在土地连片后五六亩一块田,对收割、耕田、插秧都是有好处的,自己的那些机械化设备都派了大用场。
早在2004年,顾木华就组建成立上海庄邬农机合作社,如今又办起了家庭农场,他的农机具设备既先进又齐全,共计有联合收割机8台,中型拖拉机15台,插秧机7台,还有许多配套农机具。今年,顾木华又购置了穴播机和插秧机,除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外,顾木华还帮助其他农户和合作社农机作业,采取从育秧、耕地、插秧、收割一条龙常年服务方式,涉及吕桥、新华、长堤等村的23户家庭农场和种粮户,服务面积达2800多亩。
今年,镇里又帮我搞起了烘干设施,等到收粮季节心里不慌咯!记者看到,新建500平方米的烘干房内,6台烘干设备正蓄势待发,过几天就可以正式启用了,它们加起来一个批次可以完成72吨作业量。顾木华告诉记者,他的家庭农场是典型的机农结合,除了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外,他还为周边村民提供育秧、机插秧、机收一条龙的农机服务,而自家粮食加工厂生产的大米也成了当地村民的口粮。新增的烘干设施可以说是如虎添翼,让老顾的生产链更加完整了。
农机维修成本高农忙季节用人荒
久保田888型收割机用于水稻收割,而688型则用在麦子上。这些机器自带粮仓,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跟着顾木华走进他的停机库房,老顾向记者介绍说,尽管每台机器售价不菲,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但上海每年都有农机具补贴名录,中央、市、区三级财政购机补贴,补贴额度一般在50以上,所以老顾他们也愿意购置性能更佳、安全系数更高的机具。
购买问题不大,关键是后续维修保养吃不消。老顾弯下腰,指向收割机的割刀部分说,其实发动机不太容易出毛病,反而是收割部分、传动部分损耗特别大,除此以外还有履带也经常坏。奉贤区农机管理站站长张之桐在一旁用一句话概括了老顾想要表达的意思:一台机器配件的总价高于两台整机价格。看到记者一脸疑惑,张站长解释说,这也许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吧,配件更新速度快,往往一台机器到后面就换不到合适的配件,倒逼着消费者换新的。
除了硬件外,软件短缺也让老顾有点头疼。顾木华身边有4个长工,每到农忙季节,他还需要20多个临时工,尽管工资开到300元/日,可农机手还是很难觅到。
组建专业农机手队伍维修体系更加完善
张之桐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拿奉贤来说,去年全区完成了各类农机人员培训2526人次,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培训班也办了6期,但这些也不能解决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机驾驶员一员难求的局面。
农机驾驶需要一批懂技术、讲安全的熟练手,农机服务队也应该有相对固定的人群。而现在的农机手普遍一年只做两个月,收入不高,越来越少人肯做。冬天冷夏天热,田里又脏,农机手满手是油,年轻人不愿意学啊。张之桐颇为无奈地说,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农机使用有着非常强的季节性。一台农机动辄好几十万元,每年就农忙季节忙一阵,对于年轻人来说,成本高,农闲时间还得找出路,所以吸引不了人。
让农机手们担心的是还有现有机器的维护问题。一位正在地头忙碌的农机手告诉记者:有些小问题,我们自己看看书,问问懂行的人,都能解决,就怕遇到大问题。原来,真正农忙的时候,农机成天在地里开工,很容易出故障。现在修理工难找,专家还要从外面请,耽误农时。张之桐认为,机农结合很有必要,让农机手在农闲时可以从事生产,农忙时驾驶农机,保证一整年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