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今年以来,烟台市农机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精神,抢抓发展机遇,优化装备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强化公共服务,提升监管水平,全市十二五农机化工作开局之年起步良好。 一是依靠政策激励,调整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今年烟台市共落实省级以上补贴资金5810万元,市县两级配套补贴资金570万元,补贴资金总额达6380万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2.5万台(套),受益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户2万户,带动农民投资3.5亿元,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带动了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使农机作业在更大范围替代了人畜力劳动,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 二是大力开展农机创新示范工程建设,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势头良好。烟台市政府专门召开了经济作物机械化现场会,各级购机补贴资金向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倾斜,全市建设了17处创新示范基地,其中8处为经济作物机械化示范基地。举办各类机械化作业现场演示活动60多场次,有力促进了经济作物等关键环节机械化快速发展。全市用于经济作物机械补贴资金在800万元以上,共推广各类经济作物生产机具6000多台(套)。 三是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推进步伐,烟台千里海岸生态示范区设施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在全市培育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设施农业典型,4个特色设施农业示范区初具规模。结合全市农业发展战略,制定了《烟台市千里海岸生态示范区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辖区内自西向东,打造一条高档设施果蔬四季采摘、设施生态休闲观光、设施海产养殖等现代设施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带。全市新建各类设施大棚34635个,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035万亩,新增电动卷帘机2408台,田园管理机2326台,推广CO2气肥机、喷烟雾机和微灌设备等设施机具623台套。 四是加强引导和扶持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提质增效。坚持量、质并重,积极引导、支持农机专业大户、农村能人发挥优势,牵头领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市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53家,总量达到235家。市、县两级共举办合作社培训班6次,组织参观学习11次。2011年全市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扶持资金达1600多万元,其中市、县两级500多万元,新建、整修农机大院54处。 五是以提升农机三率为突破口,农机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今年,烟台市政府将农机三率列为全市市级督办重点内容,市政府安委会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保持了对农机三率整治的高压态势。截至11月底,全市完成农机挂牌14154台,年检58540台,核发驾驶证9153个。已累计建成***平安农机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3个、示范镇34个。 六是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农民增收节支。通过开展保护性耕作观摩测产对比、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加快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三夏期间,邀请农业专家在全市20多个示范点进行了小麦保护性耕作测产对比,平均亩增产10.7,全市去年免耕播种小麦一项可增产2391.6万公斤,为农民增收节支8857.6万元。全市共举办各类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337期,培训人员达1753人次,发放宣传培训材料5.5余份,召开现场会77次。全市完成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84.79万亩,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80.9万亩。 七是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提高了农机化实用人才业务水平。在全市深入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广泛开展了对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机手的培训。以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和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为重点,加强了培训机构教学装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规范化建设。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5万多人次。其中,阳光工程农机培训1500名。为提高广大农民的创业和致富技能创造了条件,受到了农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