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机械产业网
我的会员中心
首页 > 资讯 >展会资讯
推动四平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2015年12月15日 21:59 城市晚报

  开栏语

  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大幕将启。五年一个征程,十二五期间,四平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各项改革成效显著,重大项目可圈可点;五年一个跨越,明年我们将进入十三五,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美丽四平、幸福家园的决胜阶段,四平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本报从今天起,开辟《回眸十二五决战十三五》专栏,回顾十二五期间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聚焦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发扬成绩,鼓舞英城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城市晚报四平讯农为政本,食为人天。四平市是农业大市,十二五期间,在四平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严格按照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要求,以三区一建为总抓手,大力发展六型农业,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的良好局面。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继续**

  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齐心协力推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四平的粮食生产能力继续**,彰显了一个农业大市的担当。

  五年来,四平以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为核心,通过采取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集成推广重大粮食增产新品种、新技术。五年来,全市累计生产粮食750亿斤,常年粮食总产由十一五期间的130亿斤阶段性水平跃升到十二五期间的150亿斤阶段性水平,在全省继续保持总产第二、单产**的**位次。

  而这些数字取得的背后则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多发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频发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取得的。

  农业产业化支柱地位更加牢固

  五年来,四平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已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花生、生猪、肉禽、梅花鹿、中草药等10条农产品加工链条,构筑了粮食、畜禽、特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68户,比十一五末期增加93户。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达到420亿元,比上年增长8%,是十一五末期的1.9倍。

  五年来,四平百亩以上棚室蔬菜园区总量发展到78个,生产面积达到11.5万亩。瓜果、花卉、药材、野生采集、庭院加工等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以棚室蔬菜园区建设为核心的园艺特产业发展迅速,棚室经济区域化、规模化布局基本形成。示范引进比利时玉兰菜、高粱乌米、药用非洲菊、食用百合、耐寒苹果、南方芦笋等新、奇、特、优蔬菜品种10余个,蔬菜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菜篮子日益丰富。

  创新推进全市品牌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总量达到400个,比2010年增加158个,增长2.53倍。积极搭建农产品品牌推介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盛会,宣传推介四平市农产品,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机装备能力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作业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争取各类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达到9.2亿元,购置各类机具4.7万台套。2015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2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0.6万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农机工业快速推进,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全市主导产业。

  以中联重机吉林有限公司、吉林康达、吉林东风、四平顺邦、四平龙业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主打产品的农机生产制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耕王拖拉机、谷王玉米收获机、康达免耕播种机、收集王打捆机等品牌唱响国内外。

  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全市有55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省和国家表奖。良玉99、郑单958等一大批优质高产、耐密抗旱、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广,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达到100%,比2010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生物防螟、农区统一灭鼠、测土配方施肥、玉米保护性耕作、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等一大批节本节能、提质增效的重大农业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挂牌成立,伊通县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在全国推广,惠农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开通,为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五年来,四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分类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打造样板村群,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241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纵横交错、相互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全市已争创省级以上美丽乡村13个,省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48个,市级农村环境整治先进村100个;共升级打造精品线路12条,美丽庭院1万个,干净人家3万户。

  全市上下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多方谋划、多措并举、多元挖潜,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718元,2012年达到8760元,2013年实现9960元,2014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722.7元,预计今年实现11000元以上,是十一五末期的1.6倍。

  十三五既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五年。

  只要全市上下以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为引领,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和发展意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农业多元功能,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改善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就会不断开创十三五四平农业农村发展的美好明天。

客服中心
服务热线:
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
在线客服:
    网站客服:
手机版
(c)淄博致通网络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040号

   鲁ICP备1503190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