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富到垃圾的变化,根源在于农村的生产生活形态发生变化后,秸秆的利用方式没有同步升级。农业生产具有提供农产品、美化环境、农业教育等多重正的社会效应,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农业秸秆、面源污染、耗水等负面影响。一大车秸秆几十块钱,耗时耗力不说,送到秸秆回收利用点还得花掉不少的油钱,直接还田的农机作业又得多花钱。秸秆焚烧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社会不能只要农业的正面效益,而让农民完全承担秸秆禁烧的成本,这对农民来说不公平。
然而在现实中,秸秆的治理方式仍然是“以堵为主”,各地不断出台修订焚烧秸秆的“禁令”,每到麦收和秋收时节,农民“躲猫猫”似的想方设法烧秸秆,基层公务员骑着电动车或摩托车下乡到处“灭火”,但是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秸秆焚烧的存在不是执法部门的不作为,也不是农民不明道理,根源还在于秸秆回收难、再利用效率低、回收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