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企业和媒体,打造“六盘山”区域公用品牌新天地为进一步拓展“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项目战略发布会和固原农文旅宣传推介(成都)大会的成果和影响,加强“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对接和拓宽固原优质农特产品的全国销售渠道,7月6日至8日,固原市邀请上海蔬菜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联沁农业集团、四川川供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观潮新消费等15家全国知名企业和媒体走进固原的田间和企业,亲身体验固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深入了解固原在打造冷凉蔬菜、肉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
-
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成功举办
-
微型组合机型号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型组合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电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集合了多种功能,如烤箱、微波炉、烧烤炉
-
清选筛安装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清选筛安装方式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清选筛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筛选物料的设备,其安装方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世纪中国农业的首要目标。农业关系国计民生,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尚未完成根本调整、市场化成熟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从体制机制创新与中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径问题,对消除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环境制约因素,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的国际视角
从世界范围看,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跃升的过程中,各国因自然条件、资源储备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差异,而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以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农业发展模式较为典型。**种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机械动力替代体力劳动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其农业现代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来节约劳动投入,并依靠经营规模的扩大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第二种模式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科技不断创新和集约化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其农业现代化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通过加快科学和技术创新、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农产品产量。第三种模式是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与生物技术齐头并进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行农业硬件投资和软件投资同时并举,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和良种化,既提高土地产出率,又提高劳动产出率。这些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先后以现代机械替代手工劳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经营和管理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应当说,在发展目标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在实质上与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国相比差异不大,即追求高效率生产的实现,但就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因素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外条件与美日、德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况差异明显、劣势突出。与美国相比,我国人多地少以及土地经营分散化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不可能完全走美国那种用农业机械替代体力劳动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日本相比,我国工业的发展一度以对农业的剥夺为基础,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劳动力的吸附能力有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进行产业转移,这就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完全走日本那种依靠生物技术不断创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法德等国相比,我国土地资源严重稀缺,各个地区发展状况迥异,也不可能完全走单一均衡的农业机械化与生物技术齐头并进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来看,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必须奋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由此看来,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独特性非同一般,而我国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困难也前所未有,这种极为突出的异质性特征,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外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拓展新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而要拓宽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就必须结合中国农业资源的独有特色,避虚就实、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和从实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进程的环境因素分析
基于直接借鉴农业现代化国际经验的局限性,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自己的路。而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说,首先要深入研究并真正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因素。
(一)就发展背景而言,农业现代化在先进发展的工业化国家早已形成,而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自18世纪70年代发轫,至20世纪末,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相继实现了其工业化。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资源的过量消耗以及环境的严重破坏相伴相随。而我国工业化进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开始。在工业化初级阶段,虽然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扭曲,发展成效并不明显。目前,我国工业化的总体进程正在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在这一阶段,推进农村工业化以及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改组是其中心任务。现在我国已基本完成了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但在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的高加工化阶段转变中,消费品工业过度扩张,而重加工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和发展,一直停留于一般(劳动密集型为主)加工工业为重心的时期,难以持续升级并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变。这种工业结构水平所反映的工业化进程,只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与此同时,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农村人口尚占总人口60以上;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也明显偏低。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只是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初期。在当今主要发达国家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知识经济特征明显的世界背景下,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任务均没有完成,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阻力。
(二)就市场条件而言,世界经济市场已经形成,而我国市场化进程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个论断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某种预言。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这种趋势已经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随着生产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世界经济市场趋于成熟。世界经济市场的形成使整个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虽然有利于克服封闭、保守和狭隘的观念,促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物质、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和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但同时也因国际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使我们失去了曾经支撑先进发展的工业化国家赖以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基础。目前,我国只是基本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产品的流通和农业生产的后发延续等诸多方面仍然受到制约。与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在这种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推进现代化,必须直面越来越激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在迅速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和逐步完善的国内市场环境下完成农业现代化以至整个经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三)就核心竞争力而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而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仍处于中下水平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实施水平的提高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和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障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强。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将会因此更便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发展视阈,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技术支撑。但无法忽略的因素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的新背景下,小范围的一国市场和区域市场难以发展,区域封锁和贸易保护等方式方法将逐渐被消除,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远未形成。这种特点使当前我国农业的现实发展随时面临着巨大的外部经济风险和内部发展压力。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如此特殊的内外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之下艰难起步,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使得我们必须改变既有的农业现代化战略,国内环境本身也使得我们必须选择更为合理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我国既要借鉴先进发展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更要另辟蹊径,探寻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彰显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创新与路径探究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代农业制度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中国农业现代化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制度建设的成效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一)创新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我国现代农业制度的基础所在。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农业就完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升与土地制度的改革紧密相关。邓小平曾指出:农村改革有两个飞跃。**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1979-1983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8,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政策层面,逐渐广泛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实施普遍被认为是自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以来我国农业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人们期待以土地的流转来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普遍的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发展合法转让权是资源经由流转实现*高收入的关键,要进一步提高现有农业的产能,土地作为*核心的资源要素必须得以充分流转。目前,四川、山东、安徽和广东等地都积极尝试并获得了初步经验。从理论上讲,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放宽农民对承包土地的转让权、出租权、入股权和抵押权,可以扩大经营规